馬上評丨花幾百元就能“克隆”,假網頁爲何大行其道?

日前,一篇帶有“人民網”標識的評論文章《低俗炒作博眼球,爆“瓜”文化不可取》在網上傳播,然而警方發現,該文章系不法人員假冒媒體名義杜撰。有媒體進一步調查發現,此類仿冒正規網站的行爲並非偶發事件。

甚至,這背後已然發展出一條成熟的“產業鏈”:只需花費幾百元、幾千元,無需提供任何個人身份信息、無需備案,技術人員即可按照客戶需求製作違規網站。記者隨機聯繫到的一位網頁開發人員,半小時內就根據要求完成了仿冒網站頁面的設計,與原網站相似度近乎百分之百。

假冒網站居然如此容易,服務如此“貼心”,價格如此“親民”,實在讓人震驚。那麼,這樣的黑灰產業爲何大行其道?

根據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發佈的《2020年我國互聯網網絡安全態勢綜述》,當年我國共發現約20萬個針對境內網站的仿冒頁面,同比增長約1.4倍。而在現實中,這個數字可能更大,很多人都或多或少遭遇過仿冒網站的欺騙。

細看這一領域的頑疾,關鍵還是在於搭建網站技術門檻不高、成本也低。據專業人士表示,扒個源代碼就能複製一個網站的主頁面。而爲了繞過國內ICP備案制度,不法分子更是直接將服務器設置在境外。一般人若不留心查看,很難發現端倪。

除了技術層面的因素外,仿冒網站讓人眼花繚亂,也與“需求”較爲旺盛有關係。隨便檢索一下,在網上公開招徠“克隆”網站生意的比比皆是。可見,正是因爲有着強勁的“需求”,此類黑灰生意纔會呈現出畸形的繁榮。更讓人擔憂的是,這類仿冒網站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據相關部門披露,有的仿冒網站引誘網民註冊充值、提供個人信息,有的假冒政府網站售賣假證書,還有的通過設置虛假客服系統,以售後、協助解決訂單問題爲名,誘導網民打款轉賬,已經成了詐騙“利器”。可見,仿冒網站看似簡單而廉價,但危害巨大,背後對應着一個個領域的造假欺詐行爲。

對此,一方面,監管機構要發揮技術優勢進行日常巡查,一旦發現疑似仿冒網站,及時通報被仿冒主體、進行確認,最後由工信部門、公安部門等嚴肅查處;另一方面,要加大對官方、權威信息的展示推動力度,對於疑似仿冒網站做分類提醒,提高大衆的辨別力。

很多時候,仿冒網站之所以氾濫並讓部分網民信以爲真,利用的就是專業信息差、部分網民的鑑別能力不強,以及“知假買假”者心存僥倖。線上也好,線下也罷,貪圖利益、愛走捷徑的心理,始終是騙子和造假者的階梯。

因此,對於普通民衆來說,也要認識到自己同樣是治理仿冒網站工序上的一環。既要擦亮眼睛,注意辨別,不掃描來源不明二維碼,不隨意透露個人信息,不輕易向陌生人轉賬匯款;也要杜絕僥倖心理,不要總想着投機取巧、一夕暴富,而應該踏踏實實去考證、去致富。不然,只能淪爲騙子們的韭菜和工具。

而從治理渠道的角度來講,既然媒體記者可以發現線索、深入調查,管理部門也不妨順藤摸瓜,加強治理的主動性和靈活性。只有讓仿冒網站不那麼輕易,併產生執法的震懾力,纔能有效遏止假冒網站的泛濫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