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雙反終裁漸進,“失去”東南亞的中國光伏企業該去哪裡

“未來東南亞四國的產能再進入美國市場將會被徵稅。因爲稅率太高,越南的產能應該不具備進入美國的條件了;馬來西亞和泰國出口組件沒機會,電池還有市場機會。”隆基綠能(601012.SH)董事長鍾寶申本週在2024年中報的業績說明會上如是表示。

雖然美國針對東南亞四國的雙反調查還未“落槌”,但可以明確的是,東南亞已不再是中國光伏企業藉以出口美國市場的“橋頭堡”。

鍾寶申在業績說明會上表示,真正的裁決稅率需要等到9月或10月才能確定,但公司認爲美國可能出臺的稅率和前一階段建議的稅率不會有很大區別。由於各種貿易限制,過去中國直接出口美國的產品基本上接近於0。目前從東南亞四國出口美國的關稅中,越南的稅率較高、馬來西亞和泰國的稅率相對較低。

東南亞產能的變化

5月,美國商務部對從馬來西亞、越南和某些其他國家進口的光伏電池(無論是否組裝成組件)發起反傾銷調查和反補貼調查。

初裁稅率以越南爲最高。據美國國際貿易管理局披露的數據,目前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這四個東南亞國家所謂的傾銷稅率分別爲125.37%、81.22%、70.36%、271.28%。

“繼續往東南亞四國做組件產能可能沒有太大意義,電池片產能建設目前尚可。”SMM光伏分析師王雯琦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美國現在的組件產能和未來擴產的產能,再加上從其他地方進口的組件是能夠滿足裝機需求的,但是電池片產能估計到2026年都難以滿足。

由於美國本土電池供應量有限,短期內需要海外電池供應。王雯琦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現在在東南亞四國的中國企業可能會更注重電池片的生產和出海,5月開始,美國電池片進口量超過1GW,大部分依舊是從東南亞四國出口的。”

第一財經記者還從多位業內人士處瞭解到,現在中國企業在東南亞四國的組件和電池片生產情況不一樣,大部分在越南的產能選擇了暫時停產,因爲擔心稅率回溯。但是在泰國或其他地方的產能還有在100MW至200MW的生產。考慮到美國是現在利潤最高的市場,仍有小批量在等稅率出臺前繼續往美國發貨。

談及東南亞光伏的出路,隆基綠能總裁李振國此前回應媒體稱,東南亞的光伏產能是否一定要關停,還需要進一步評估。一是要評估市場競爭情況,二是要考慮是否將東南亞產能留作“備份”。

晶科能源在馬來西亞和越南設有生產基地。在2024年財報中,晶科能源表示,截至報告日,上述反傾銷調查和反補貼調查最終裁決尚未發佈、公司尚未得知調查原因,公司也已聘請專業律師應對前述搜查程序以及美國商務部對馬來西亞和越南的反傾銷調查和反補貼調查。

“上述調查最終結果可能導致公司在越南、馬來西亞生產並出口到相關國家的產品被徵收反傾銷稅或遭受其他貿易保護政策,也可能導致公司子公司受到相關機關處罰或面臨其他訴訟程序。”晶科能源表示。

下一步轉場哪裡

在東南亞佈局,相對而言投資成本較低,以輸出美國爲主並且可以輻射至其他區域。據行業諮詢機構Infolink Consulting統計,截至2023年,美國光伏電池組件的主要供應量仍來自於東南亞,佔美國市場總需求的約六成。

但目前東南亞四國陷入雙反問題,並且雙反範圍有擴大的可能性,同時存在關稅及溯源要求的不確定性,找到一個可持續發展的轉場地是擺在“出海”的中國光伏企業面前比較迫切的議題。

從眼下的情況看,除了上述四個國家外,其他的東南亞國家、美國、中東,都是不錯的“參考答案”。

剛從東南亞工廠出差回國的國內某電池組件廠業務負責人張一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首選的轉移路徑是印度尼西亞和老撾,這兩個東南亞國家還未被美國列入關稅名單。“部分光伏公司不是頭部企業且產能較小,可能會選擇快速轉移至周邊的這兩個國家,抓住美國建立新法案前的窗口期。”

“有些近幾年投入的、也就是還沒回本的企業,現在基本上在往老撾、緬甸或者印度尼西亞搬。”張一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現在有的考慮往印尼轉,但是還沒有實施的,因爲也要考慮到一種可能性,即後面如果企業聚集了,是否還會再次出現被雙反調查制裁。”王雯琦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現在電池片企業出海比較多,比如捷泰去阿曼建廠,英發去老撾建廠等,往東南亞國家去建廠可能還是最優先的,因爲考慮人工成本和設備出海的成本。

而那些較早明確轉向美國本土建廠的頭部組件企業,他們的美國本土產能將在今年年內實現投產。

去年,天合光能(688599.SH)在印度尼西亞(1GW電池、1GW組件)和美國(5GW組件)佈局了生產基地。據第一財經記者瞭解,這兩個基地預計均將於2024年下半年投產。

綜合該公司今年8月的投資者交流觀點和2024年中報信息,天合光能正在加快推進美國基地相關設施的建設,預計在今年年內實現投產。預計可以有效應對美國當前政策環境的不確定性,確保公司全球供應鏈的穩定性與競爭力。公司今年在美國市場的出貨目標是4.5GW以上。

中東正成爲理想的光伏企業投資地。今年7月,晶科能源宣佈在沙特阿拉伯成立合資企業建設並運營光伏電池及組件項目。項目正式投產後預計將成爲中國光伏電池和組件行業海外最大的製造基地。

“投資沙特工廠意味着,公司從以往爲規避貿易壁壘而被動採取的戰略,轉爲主動佈局生產。”晶科能源副總裁錢晶在接受第一財經等媒體採訪時表示,不同於此前公司在馬來西亞、越南、美國工廠輸出產能的模式,從中東沙特工廠開始,公司變爲輸出技術、體系、經驗、人才、供應鏈甚至企業文化。沙特的資金資本充盈,他們看中的是公司的技術經驗以及公司在中東地區50%以上的市佔率,而公司當前需要低成本投融資來保持技術的領先。

“在生產的原輔料方面,公司在初期會採用從國內採購的模式,但是長期來看,材料採購的本土化將是趨勢。”錢晶表示,公司未來將逐步通過帶國內供應商出海、共建培育當地供應商、通過其全球集採平臺和共享中心等方式來提高供應鏈的本地化率。

據晶科能源在2024年的中報信息,上半年公司深化新興市場的佈局。例如,在需求大量釋放的中東光伏組件市場,公司市佔率約爲50%;在快速崛起的巴基斯坦市場,公司目前全年已簽單超過4GW;在持續增長的泰國市場,公司市佔率進一步提升。

第一財經記者注意到,僅TCL中環和晶科能源兩家光伏企業在中東的項目投資已經超過200億元人民幣。更早之前,鈞達股份(002865.SZ)、協鑫科技(03800.HK)、中信博(688408.SH)、天合光能(688599.SH)等光伏頭部企業均已宣佈在中東地區的建廠計劃。

以阿聯酋和沙特爲代表的中東光伏需求正大幅增加。行業諮詢機構InfoLink Consulting統計的數據顯示,2023年,中東光伏需求約爲20.5GW至23.6GW,需求增量主要來自於阿聯酋、土耳其、沙特阿拉伯。預計中東光伏的需求量將在2027年達到29GW至35GW。

可以明確的是,光伏製造產能朝向分散化和全球化趨勢發展,但是海外擴產需要考慮政策支持、經濟環境、商業監管環境、基礎設施與物流、生產成本等諸多因素。

從東南亞四國“轉場”的中國光伏企業能否融入當地市場並實現長久可持續運營和全球協同,將是擺在所有出海的光伏企業面前的共同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