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熱評|嚴把IPO入口 將更考驗投行保薦人判斷力

每經評論員 胥帥

近日,證監會黨委書記、主席吳清主持召開黨委擴大會議,提到要依法從嚴監管市場,抓緊謀劃嚴把IPO入口關、加強上市公司和證券基金期貨機構監管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健全監管執法制度機制,強化監管問責,堅決打擊財務造假、欺詐發行、操縱市場、內幕交易等違法違規行爲,切實保護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

值得注意的是,近段時間以來,監管已多次提及嚴把IPO入口關,在此背景之下,誰可能撞上“槍口”不得而知。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在目前尚未出現新受理IPO企業的“空檔期”,也爲投行騰出一個項目篩選期,以便對自己保薦的企業更加嚴之又嚴、優中選優。

監管近期表態指出嚴把IPO入口關的方向,將側重點放在持續經營能力,精準執行產業政策,整治信息披露中的過度包裝、“僞創新”等問題。

這類問題或多或少已經出現在過往的IPO案例當中。比如,有些企業上市首年就出現業績“變臉”,極端者還被“*ST”;有些企業現有產能不飽和,還募資擴產,新的募投項目遲遲不推進;有企業招股書用千篇一律的公文形式,利用第三方報告大吹特吹所屬行業趨勢及產品的行業地位;還有企業招股書動輒搬出生僻概念,簡單業務複雜表達,以突出創新能力。即便最後問題暴露,但企業上市成功,新股增發完成,不達預期的後果則由廣大投資者買單。

過往,保薦IPO項目的重點放在財務瑕疵、企業內控問題。隨着對嚴把IPO入口關的強調,項目的重點範圍將不侷限於財務問題,還涉及到產業趨勢等企業經營能力問題。因此,投行保薦人也要有企業家一樣的眼光,強化對未來預期的判斷力。

筆者認爲,中介機構判斷力的一大考驗是IPO週期與產業週期的均衡適配。按照現有的週期理論,大的產業週期分爲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通過IPO直接融資,處於成長期企業藉資本獲得“乘數效應”,快速成長爲具有競爭力的中大型企業。成長期到成熟期的這段週期,企業能爲投資者給予最優回報。然而,IPO從申報到最後獲批上市,中間會有一段時間週期。不能保證週期適配會完美髮生。二者在週期內發生錯配,可能會讓企業錯過最佳上市窗口。這就需要保薦人對週期適配要有更精準的判斷,特別是企業現在所處的產業週期節點。同時,對產品未來發展擁有更加敏銳的判斷,能在更長時間經歷市場的“捶打”。

保薦人未來將更傾向於扮演企業經理的角色,儘管在過去並沒有過多強調這一能力。翻查已上市企業,特別是週期屬性更強的有色行業,部分現任董事長或者總經理就具有投行從業背景,曾擔任過上市公司再融資或者IPO的保薦人。

強化IPO“申報即擔責”後,一些積極變化已然凸顯,保薦人對已申報項目變得更加慎重。不過,市場人士仍然期待出現新的申報材料,能爲市場“打個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