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報道:華人市場成中企海外“淘金”富礦
參考消息網9月6日報道 據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網站9月4日刊登報道稱,“在贏得全球市場方面,中國消費品企業較亞洲同行擁有‘不成比例’的優勢”。
報道指出,與第一批走向全球的亞洲企業相比,轉向全球市場尋求增長的中國品牌有一個主要優勢:衆多的華人。
這是根據美國諮詢企業貝恩公司公佈的研究結果得出的結論。他們的分析主要依據的是150家總部位於亞太地區的消費品公司的數據。
貝恩公司高級合夥人戴維·澤納說:“在許多市場,海外華人如此之多,我認爲中國企業在其他市場瞄準華人(拓展業務)的機會多得不成比例。”
他說,現在隨着中國國內經濟增長放緩,中國企業“看到了一些成功故事,尤其是在日本和韓國,因此他們期待效仿這種成功”。澤納指出,許多公司在向歐洲和北美擴張之前,都是先把重點放在亞洲。
據統計,約有6000萬華僑華人生活在海外。
根據美國普查局的數據,儘管華裔在美國是少數族裔,但截至2023年,美國約有520萬華裔。根據一份截至2023年6月底的政府報告,在人口592萬的亞洲國家新加坡,華裔佔總人口的74%左右。
澤納說:“很多中國企業都有雄心勃勃的全球思維,能夠利用它們在國內建立起來的那種創業、快速創新的能力,在海外開闢新陣地。”
“因此,雖然韓日企業同樣可以考慮這一戰略,但我認爲中國公司在某些方面具有不成比例的優勢。”
從家電品牌海爾到機器人初創公司擎朗智能,中國企業近年來加快了全球擴張的速度,尤其是在國內消費自新冠疫情以來一直低迷的情況下。
中國智能手機和家電企業小米集團超過40%的收入來自海外市場。在過去3個季度,阿里巴巴的海外電商業務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這意味着它已經超過雲計算,成爲僅次於其國內電商的第二大業務領域。
貝恩公司的研究顯示,相對於韓日企業,中國的消費品企業尚未從海外市場獲得同樣多的收入。它研究了四個細分行業;消費類電子產品、消費者健康、服裝和快消品(即銷售相對較快、成本較低的商品)。
日本16家快消品公司都至少有10%的收入來自國際市場,其中5家公司的海外銷售額佔其總銷售額的一半以上。4家韓國快消品公司有10%至50%的收入來自海外。
相比之下,大中華區也有16家快消品公司,但其中5家只專注於國內市場,另外9家公司的海外收入佔其總收入的10%或以下,只有兩家公司的海外銷售額佔其總銷售額的10%至50%。
不過澤納說,他預計中國企業正在加速發展。“我認爲,中國企業在世界許多地方將有很多機會,在它們尚未開發的地方開展業務。”
他還指出:“在許多西方市場,亞洲文化和亞洲品牌的影響力一直在增長。”
中國零售商名創優品最近也在海外擴張,於8月底在印尼雅加達開設了該公司迄今爲止最大的門店,首日銷售額達到118萬元人民幣。這家銷售家居用品和日用消費品的公司此前說,它已在美國開設了它的第200家門店。
在截至6月30日的第二季度,名創優品的海外收入增長35.5%,達到2.078億美元。它在中國內地的收入同期增長18%,達到3.475億美元。(編譯/龍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