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歐下個目標盯上陸制電池 外媒憂:西方找不到替代品

美歐下個目標盯上陸制電池,外媒憂:西方找不到替代品。(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據觀察者網報導,面對強勢崛起的中國電動汽車,美國、歐盟先後揮起貿易保護主義大棒。據路透9月6日報導,爲電動汽車提供動力的中國電池顯然是美歐的下一個目標,「但在這場較量中,西方想要取勝似乎更加困難」。

報導稱,中國是電池生產大國,據估計,2024年上半年,以動力電池龍頭寧德時代(CATL)爲代表的中國動力電池製造商,共佔據了全球電動汽車動力電池市場三分之二的份額。

此外,中國動力電池企業裝車量也呈現出較快增長態勢。2024年上半年,蜂巢能源電池裝車量爲5579MWh,同比增速超一倍以上,中創新航、國軒高科、寧德時代和比亞迪的裝車量均較去年同期增長20%以上。

《2023年動力電池運輸行業發展報告》的數據顯示,中國已成爲全球最大動力鋰電池生產國,2023年產量約675Gwh,同比增長42.5%。位於華盛頓的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今年5月發佈的報告表示,2023年,中國鋰電池出口總額達650億美元,與2019年相比,上漲400%。這些電池中有近三分之二出口到歐洲和北美。其餘的主要銷往東亞,通常在那裡組裝成產品後,最終銷往歐洲或北美。數據顯示,美國在2023年從中國進口了總價值約131億美元的鋰電池,佔總進口額的70%。

中國電池出口表現強勁

如今,西方的保護主義情緒非常強烈。今年5月,白宮決定把對中國鋰電池的關稅從7.5%提高至25%。此前的美國《通膨削減法案》還規定,購買電動汽車的美國消費者最高可獲得7500美元的補貼。但前提是,從2024年開始,符合減免條件的新能源車不能含有「受關注外國實體」(FEOC)製造或組裝的電池組件。從2025年起,車輛不能含有「由這些實體提取、加工或回收的關鍵礦產」。

歐盟也對中國製造的電池設置了類似的壁壘。自2023年8月17日起正式生效的歐盟《電池與廢電池法案》規定,最遲自2025年2月18日起,在歐盟市場銷售的動力電池需提供碳足跡聲明,這給中國動力電池出口設置了門檻。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理事長舒印彪此前公開表示,中國電池出口企業面臨綠色貿易壁壘下的碳足跡覈算認證難題,這體現在中國碳排放覈算邊界與歐盟的規定有所不同,造成企業無法獲得歐盟要求的部分供應商的詳細數據。

此外,自2023年10月1日起正式啓動的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又稱「碳邊境稅」),本質上也是對進入歐盟的碳密集型產品徵稅。這種單方面徵稅行爲,被認爲是一種「僞裝的綠色保護主義」。

路透指出,美國爲減少對中國的依賴所做的努力,得到了美國兩黨的廣泛支持。美國官員還擔心,中國在電池技術上的進步,「電池對潛艇和無人機至關重要。」

大西洋理事會在報告中寫道,中國可能開發採用鋰離子電池動力系統的潛艇令人擔憂。報告稱,中國開發先進的潛艇只是時間問題,在許多電池技術方面,中國領先於日本和韓國。

作爲新一代可充電電源,鋰離子電池具有能量密度大、工作電壓高、工作溫度範圍寬、循環壽命長、安全性能高等優點,它還具有低維護需求和無記憶效應等特點。近年來,鋰離子電池被廣泛用於單兵作戰系統、潛艇、無人機、空天飛行器等軍事裝備。

路透認爲,美歐要想減少對中國電池的依賴,就需要尋找替代品。正在美國和歐盟擴大市場份額的韓國LG新能源公司、SK On和三星SDI等公司是可以選擇的對象,但它們的技術實力卻落後於中國大型電池企業,「迄今爲止,上述韓國公司均不具備大規模生產磷酸鐵鋰電池的能力。」

在鋰電池領域中,三元鋰和磷酸鐵鋰的技術相互交鋒了十幾年。長期以來,韓國主攻的三元鋰技術依託着更高的能量密度,一直是電池產業的主流。然而,近年來在中國企業的主導下,磷酸鐵鋰電池的經濟性、高安全和長循環等優勢愈發明顯,顯現出強勁的反撲勢頭。

報導還指出,中國生產的電池價格約爲其他國家的四分之三。此外,近5年,中國固態電池全球專利申請量年均增長20.8%,增速全球第一。

「現在宣佈電池技術較量的勝利者還爲時尚早,但目前很難想象中國會在大規模生產和創新方面失去優勢。」路透強調,中國電池的發展勢頭難以阻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