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螟蛾」幼蟲專吃塑料 死活都可以分解垃圾!
▲影片描述如何養育螟蛾幼蟲,牠們可以分解塑化物,並且能將其轉化爲乙二醇。(影片/翻攝自Youtube)
西班牙科學家研究出有一種蟲(螟蛾)可以分解塑化物,並且能將其轉化爲乙二醇,讓因人口爆炸導致越來越多垃圾的情況,將有機會改善。據統計,每年全球大約生產8000萬噸聚乙烯來製作成購物袋和食品包裝袋等日常生活用品。一次性塑膠袋平均使用的期限只有不到半個小時,卻需要數百年的時間在自然環境中分解。
這項研究是西班牙生物醫學和生物技術學院的學家貝爾託基尼(Federica Bertocchini)在偶然之中發現的。愛好養蜂的她在清理蜂巢時,用塑膠袋把偷吃蜂蠟的螟蛾裝在一起,並將牠們放在一個塑膠袋裡,她就離開去處理其他事,短短几分鐘後,她驚訝地發現牠們竟然把塑膠袋吃出一個個小洞。這項驚人的發現已線上發表於國際期刊《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上。貝爾託基尼對這項發現相當重視,雖然她本身對昆蟲並沒有研究,而是以研究動物胚胎的早期發育爲主,但是科學家的好奇心使她到處尋找答案。她聯合英國劍橋大學的生化學家邦貝利的科學研究小組,共同展開對螟蛾幼蟲的研究,以確定牠們究竟能以多快的速度,消耗多少有害塑料。
▲蠟螟的幼蟲原本只被當作魚餌使用,在未來可能是解決塑膠垃圾的關鍵。(圖/翻攝自LLLReptile)
科學家進行的第一項實驗是把數百隻螟蛾幼蟲放在一個塑膠袋上,時間不到40分鐘,袋子上開始出現小洞。12個小時後,螟蛾更吃掉了92毫克的塑料製品,比用真菌和細菌進行生物分解的速率要快得多。
由第二項實驗可知,這種幼蟲能能將塑料製品完全消化,並將其進行化學分解。第三項實驗的結果更令人訝異,科學家將搗碎的螟蛾幼蟲放在塑膠袋上,也能得出類似結果,這說明幼螟蛾蟲體內的某種酶或其他東西是可以分解塑料的特定物質。
貝爾託基尼認爲,可能是螟蛾幼蟲的唾腺或牠們內臟中的共生細菌,能產生消化塑料的物質。不過,目前還尚未確定這種物質究竟爲何物。
據維基百科介紹:螟蛾,又名蠟蚓或蠟蟲(主要是小蠟螟及大蜡螟)的幼蟲。螟蛾呈中白色,腳端黑色,細小的頭部也是黑色的。在野外的螟蛾會寄生在蜜蜂的蜂巢,主要吃繭、花粉及蜜蜂脫下的皮,也會咬破蜂蠟,所以養蜂業認爲它們是害蟲。飼養的螟蛾可以長時間不進食,或是被冷藏,一般會在穀類及蜜糖下飼養。蠟螟的幼蟲原本只被當作魚餌使用,在未來可能是解決塑膠垃圾的關鍵。
在臺灣也曾出現類似的實驗, 臺中女中二年級的曾依晴實驗證明麪包蟲可以靠吃保麗龍存活跟成長,更發現蟲子腸胃道里的一種共生菌具有分解保麗龍的能力。她想找出這種呈現紅色的「紅菌」是哪一種細菌,若是新菌種就能申請專利,並研究此菌種在什麼樣的環境下,可以達到最佳的分解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