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問.診-脊椎手術的微創紀元

蔡明成檔案現任: ◎新光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 ◎外科加護病房SICU主任 ◎輔仁大學醫學系專任講師◆經歷: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基大學醫院研究員 ◎新光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 ◎新光醫院神經外科住院醫師 ◎新光醫院外科住院醫師 ◎長庚紀念醫院外科住院醫師 學歷:◆學歷: ◎臺大醫療機構管理研究所碩士 ◎高雄醫學院醫學士病症參考: ◎一般神經外科手術脊椎 ◎脊髓手術內視鏡手術腦瘤手術

醫療的進步,延長了人類壽命。臺灣慢慢地進入了老年化的社會。相對地,一些退化性疾病產生也越來越多。其中與骨骼關節有關的退化性疾病除了四肢關節之外,就屬脊椎的疾病最多了。

目前在各家醫療院所的神經外科門診中,脊椎疾病患者的人數逐年攀升。這些患者部分在經過一段時間藥物及復健治療後,症狀都可以獲得顯著的改善。只有少部分的患者,由於神經的壓迫嚴重,無法保守療法改善症狀,必需藉由手術才能使神經的壓迫獲得解除。所以當下醫師的建議自然偏向於手術治療。

然而,此話一出,接下來面臨的問題自然是手術本身的危險性及所產生的後遺症。部分患者在聽聞手術這個名詞時即產生排斥的心理,殊不知手術跟吃藥及復健一樣,同是屬於治療的一部分。藥物及復健治療同樣會產生負作用及後遺症,爲什麼民衆的接受度相差這麼多?

這是以往的脊椎手術帶給病患的恐懼感。然而,若不及早解除神經的壓迫,造成神經的變性、死亡,最後,藥石罔效。受害的還是病患。所以,我們強調疾病的診斷是爲了後續的治療。如果一味地耗費昂貴的醫療儀器獲得的正確診斷,卻不願意接受正確的後續治療,不但對整個疾病的療程沒有幫助,更是造成醫療的嚴重浪費

雖然脊椎的手術是屬於危險的手術,部分病患聞之色變,寧可尋求江湖偏方治療骨刺,而不願嘗試正確的手術切除。結果,不但骨刺沒醫好,反而因偏方的副作用導致身體器官的損傷。其實,今日的醫療,已不同於往日,脊椎手術的安全性由於微創概念的導入,已獲得具體的提升。

微創這個名詞,源自於1950年代末期至1960年代初期手微顯微鏡的應用,加上後期發展的手術內視鏡系統,實現了小傷口、大手術的微創概念,手術醫師藉由小傷口,達到病竈切除、解除神經壓迫之外,甚至亦可經由微創,進行脊椎重建之術式,防止疾病的復發,達到一勞永逸目的。相較於傳統脊椎手術而言,微創手術,不僅減少身體組織的手術創傷,減少手術血流量、並大大地減低了手術感染的風險。也因此減輕了術後疼痛及手術併發症、後遺症的發生。

脊椎微創手術摒除了傳統脊椎手術的大傷口概念。藉由手術中顯微鏡、內視鏡甚至導航系統的協助,手術醫師可以經由小傷口做到甚至超越以往大傷口的傳統術式所欲達到的目的。並且,藉由儀器的幫助,延伸人類眼睛視力的極限,使得對於正常組織包括神經、血管的保護更趨完善,對於病竈的處理更趨準確。

另外,手術的目的,除了處理疾病本身的病竈之外,預防疾病的復發尤其重要。疾病的復發常常令完美的術式徒勞無功,所以脊椎疾病的術後複發率着實影響病患接受手術的意願。我們所強調的重建概念即是在完成病竈的切除之外,同時進行脊椎的重建。

微創重建並不須對身體造成額外的創傷,但需耗費多一點手術時間。病患因此可得到多一層的保障,對病患而言是值得的。再者,由於手術本身對身體組織的破壞減少,術後疼痛所造成的身體不適也隨之減輕,病患在術後即可下牀活動,大大地減少了因爲術後長時間的臥牀所導致的併發症。這是微創手術的另一項優點

微創手術目前顯然已成爲大部分脊椎手術的顯學。它所提升的安全性早已超越了以往的脊椎手術。所以對於一般民衆最常面臨的骨刺問題,手術已不像以往那麼可怕。雖然,輕微的骨刺,藉由藥物及復健治療往往即可達到很好的療效。但是對於較爲嚴重骨刺(即所謂的椎間盤突出)的患者而言,實在是不需要爲了害怕開刀而一味地尋求所謂的另類治療,不僅勞民傷財,同時喪失了治療的先機。最終即便接受了手術治療,但由於長期的神經受損,仍留下無法痊癒的後遺症,實在是得不償失。

由於全民健保實施,使得民衆就醫意願遠高於歐美各國。也因爲醫療院所的普及與保險給付涵蓋的增加,疾病診斷速度也優於各國。然而,民衆對於手術恐懼仍無法隨着醫療進步而減輕。此文除了宣揚微創手術優點,亦希望藉由消除民衆對於脊椎手術的恐懼,鼓勵病患儘早接受治療。畢竟,神經的復原是跟治療的時間習習相關。早期診斷必須搭配早期治療,是恢復健康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