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menta獲批赴美上市備案!自動駕駛玩家集體衝擊IPO背後:多數虧損亟待“輸血”

自動駕駛玩家正在競相沖擊IPO。

6月17日,證監會網站顯示,Momenta Global Limited(夢騰智駕環球有限公司)通過境內運營實體魔門塔(蘇州)科技有限公司提交的境外發行上市備案材料,獲證監會收悉。文件顯示,Momenta擬發行不超過63352856股普通股並在美國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或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

此外,佑駕創新也在5月27日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說明書,開啓IPO進程。而在此之前,縱目科技、地平線等也已向港交所提出IPO申請,黑芝麻智能則已經通過港交所聆訊。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自2023年初至今近一年半時間裡,已有近16家與自動駕駛相關的公司陸續開啓上市進程。

Momenta與佑駕創新競速上市

佑駕創新和Momenta分別成立於2014年和2016年。兩家都涵蓋從L2到L4的自動駕駛解決方案。

具體來看,佑駕創新的產品線包括iSafety、iPilot和iRobo系列,其中iSafety系列旨在提高車輛智能化和安全性,目前包括iSafety 1、iSafety 2和iSafety 3;iPilot系列基於iSafety基礎從2021年開始開發,已實現商業化落地,包括高速領航輔助、城市領航輔助和記憶泊車等高階智駕能力;iRobo系列聚焦L4產品,可在工業園區、港口和機場等特定區域及操作場景下支持全自動駕駛,預計2024年底可交付相關解決方案。

Momenta產品主要有兩大類,分別是量產自動駕駛(Mpilot)和完全無人駕駛(MSD)解決方案。Mpilot是爲高度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定位針對私家車前裝可量產的高度自動駕駛全棧式解決方案;MSD爲完全無人駕駛解決方案,專爲L4級自動駕駛及以上打造,可應用於出租車和私家車等場景。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可楊 攝(資料圖)

從融資情況來看,兩家均得到資本市場青睞。佑駕創新自2014年成立以來,完成了17輪融資,累計融資約14.48億元人民幣,投資方包括穗開投資、廣州產投資本及阿里巴巴現任CEO吳泳銘的天使投資等;而Momenta自2016年成立以來,完成7輪融資,累計融資約12億美元,資方陣容強大,包括多家知名機構及主機廠,如真格基金、創新工場、順爲資本、蔚來資本、騰訊、招商局創投、上汽集團、奔馳中國、通用汽車、豐田汽車等。

在財務狀況層面,佑駕創新的招股書顯示,其2021年至2023年的收入分別爲1.75億元、2.79億元、4.76億元。其中,佑駕創新的智能駕駛解決方案收入分別爲1.73億元、2.67億元、3.86億元,分別佔總收入98.8%、95.7%、81.1%;年內虧損分別爲1.4億元、2.21億元、2.07億元,三年累計虧損5.68億元;

Momenta未對外公佈財報信息,但有觀點認爲,結合業務及歷輪融資情況來看,虧損的概率居多。

商業化層面,佑駕創新已在29家車企的88款車型上實現量產,Momenta則已與全球排名前十的汽車集團中的一半企業開展量產合作,業務覆蓋中國及德國、日本、美國等多個國際市場。

“虧損疊加燒錢,IPO是爲數不多的選擇”

“最近一段時間能明顯感覺到,整個智駕行業上市節奏都在加快,”一位智駕行業從業人員告訴記者。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自2023年初至今近一年半時間裡,已有近16家有關自動駕駛的公司陸續開啓上市進程,其中4家已掛牌上市,5家已經遞交申請,5家完成備案,1家通過聆訊,另外有1家在計劃中,目標上市地主要集中在港交所,其次是美股和科創板。

具體來看,有包括小馬智行、文遠知行這樣具備獨立自動駕駛整車研發,並對外提供Robotaxi服務的企業;也有諸如佑駕創新、Momenta、知行科技、縱目科技等主要以自動駕駛解決方案提供爲主的企業;同時也有黑芝麻智能這類專注於自動駕駛芯片、智能汽車芯片解決方案提供的芯片級企業。

有觀點認爲,自動駕駛科技公司扎堆上市的背後,實則是對資金的極度渴求。記者從上述企業招股書中發現,多家自動駕駛企業的業績實際上並不樂觀,部分甚至處於虧損狀態。

以今年1月上市的速騰聚創爲例,2020年至2023年上半年,速騰聚創一直處於虧損狀態,且虧損額逐年擴大。年內虧損爲2.21億元、16.55億元、20.86億元,三年累計虧損約39.62億元。而銷量增幅明顯的2023年上半年,速騰聚創淨虧損也達7.68億元。

另外,從各家招股書也可以發現,自動駕駛行業存在研發投入大的特點。比如,速騰聚創2020年至2022年研發支出分別爲0.82億元、1.33億元和3.06億元,分別佔同期總收入的47.7%、40.2%及57.7%;黑芝麻智能研發支出2.55億元、5.95億元和7.64億元,佔收入比重分別高達480.2%、984%和461.8%。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資料圖

同時,當前多數自動駕駛行業公司面臨着過度依賴大客戶的問題。比如,知行科技招股書顯示,2020年、2021年、2022年及截至2023年6月30日,該公司於報告期內來自吉利集團的收入分別佔總收入的0%、53.0%、96.4%和95.0%;來自爲極氪提供自動駕駛域控制器解決方案分別佔總收入的0%、48.2%、93.6%和93.5%。

在虧損燒錢疊加依賴大客戶的情況下,融資成爲自動駕駛行業公司的第一選擇,但現實情況是,資本正變得越來越謹慎。“一級市場融資渠道不通暢的情況下,尋求IPO是爲數不多的選擇。”有投資人坦言。

IT桔子數據顯示,2021年國內自動駕駛行業共發生144起投融資事件,融資規模爲932億元人民幣。而截至2022年11月14日,自動駕駛行業投融資事件爲92起(不包括IPO),融資規模僅爲240億元人民幣。到了2023年,中國自動駕駛領域公開近140起重要融資事件,但披露融資總額僅超過200億元人民幣。

企業要L2與L4研發齊頭並進?

儘管當前國內汽車市場價格戰的負面影響日益凸顯,但業內的主流觀點是,價格戰短期之內仍難以停息。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稱,今年上半年價格戰已經打得頭破血流,預計下半年價格戰會繼續。

以價換量是價格戰的基礎邏輯,但此舉也令車企的利潤空間被進一步壓低。“作爲擁有話語權的甲方(車企),爲了保證現金流,自然會把目光投向供應商,包括部分自動駕駛方案供應商。”有業內人士如是表示。

速騰聚創在其招股書中坦言:“即使在取得定點訂單後,仍無法保證汽車整車廠客戶將以任何特定數量或任何特定價格購買我們的產品及解決方案,且產品設計到量產時間跨度長,我們面臨合約取消或推遲或無法履行的風險。”

除此以外,目前也有不少企業開始追求自研技術,比如華爲和蔚來等。華爲不僅自研激光雷達、智能座艙系統,也涉及其他核心軟硬件,包括自動駕駛芯片。這對自動駕駛類的供應商業務也產生了衝擊。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資料圖

募資難、研投比重大,在短期內無法規模化量產L4級自動駕駛模式的情況下,瞄準當前比較成熟的L2級自動駕駛,是多數業內玩家的破局選擇之一。比如Momenta既提供L2級別的輔助駕駛解決方案,也致力於L4級別的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量產輔助駕駛業務也已獲得上汽智己等主機廠的訂單,並與比亞迪等達成合作。

對此,有業內人士建議,作爲創業公司可以漸進性先做城市NOA,在此基礎上獲得數據閉環與現金流閉環,這樣再繼續迭代技術,最終實現L4。

新能源汽車與電池專家楊偉斌認爲,目前L2級智能駕駛技術已實現上車,但L3級技術還存在爭議,包括系統不能應對時需要駕駛員接管,銜接上存在安全隱患。而L4級的自動駕駛技術在擁擠、施工、兩輪車較多等路況下還有挑戰,還需要百萬甚至千萬公里驗證。

“從當前自動駕駛技術發展來看,大規模商業化應用還有一段較長距離。”北方工業大學汽車產業創新研究中心主任紀雪洪對記者表示,目前正處於自動駕駛商業化應用的前期階段,預計2030年前後將是自動駕駛逐步走向普及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