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大位先赴美 爭取支持成慣例
逼近總統大選,就會有政壇大咖訪美,爭取國際曝光的機會,而此濫觴正是由前總統李登輝開始。圖爲李登輝1995年6月訪問美國綺色佳康乃爾大學。(本報資料照片)
2020總統大選逼近,政壇大咖紛紛啓動訪美行程,對於有志角逐大位的政治人物而言,訪美不只是「口試」,同時也是爭取國際曝光的機會,因此總統參選人赴美爭取支持已成慣例,蔡英文總統兩度參選總統,選前都曾赴華府訪問,不同的是,第一次赴美時,蔡的兩岸政策遭質疑,也衝擊其選情,第二次美方給予高規格待遇,也爲選後臺美關係奠定基礎。
臺灣外交處境艱難,讓美國成爲協助臺灣拓展國際空間的最大助力,歷任總統候選人選前幾乎都會到美國跑一趟,爭取美國支持。1970年4月,當時仍是行政院副院長的蔣經國即將接班,到美國溝通政策才發生了「刺蔣案」。
李登輝、陳水扁和馬英九也一樣,儘管陳水扁日前在臉書表示,要連任總統必須先去華府接受口試的想法是「迷信、搞花絮」,並舉例他1999年7月獲民進黨提名到參選2000年總統,都沒有去美國,更沒去接受美國政府的口試。
不過,扁在2003年爭取總統連任的前一年10月底也曾過境美國,還在紐約過了兩晚,當時美方對已是總統的陳水扁給予高規格待遇,還可公開活動。
馬參選總統前兩年,2006年3月赴美訪問9天,行程中會見了美國副國務卿佐立克及白宮副國家安全顧問柯羅契,會談3個多小時,層級之高,是歷來少見。
2011年馬英九爭取第二任總統大選前一年,雖未赴美,但派出了選戰操盤手金溥聰赴美進行溝通,先一步取得美方信任。儘管蔡英文隨後也到美國「面試」,美方甚至邀請她進入五角大廈,成爲首位踏入五角大廈的總統參選人,但接見蔡英文的不是主管政治事務的副國務卿伯恩斯,與馬英九當年訪美規格稍有差距。
就在蔡英文結束華府會晤行程前,《金融時報》還引述一位與蔡會談的歐巴馬政府官員說法,指稱蔡英文與美方對話過程,讓美方懷疑她「並無意願與能力繼續維持過去幾年兩岸享有的穩定關係」,也對蔡當時的選情造成傷害。
不過,蔡英文2015年選前再度訪美,情勢已大不相同,當時蔡強調兩岸「維持現狀」,讓美國放心不少,不僅踏進美國白宮國安會,會晤亞太事務資深主任麥艾文,也進入國務院,拜訪副國務卿布林肯,是有史以來,美方對中華民國總統參選人的最高規格待遇,蔡英文順利通過美國「面試」,也讓美國成爲蔡英文當選後對外政策的最大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