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不知肌少症險喪命 醫列4招自測:2項以上小心了
1名70歲男子因在浴室跌倒送到急診,醫師表示,這不是單純年紀大不小心,而是長期肌肉流失造成的肌少症。(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1名70歲男子因在浴室跌倒送到急診,經診斷爲髖部骨折合併腦震盪,於加護病房住了1周病情才穩定。醫師表示,這不是單純年紀大不小心,而是長期肌肉流失造成的肌少症。並提供4招在家自我檢測,其中包括走路速度變慢、體重變輕等,只要2項以上符合就得提高警覺。
營養功能醫學專家、醫師劉博仁在個人粉專發文表示,許多人常忽略肌肉對健康的重要性,60歲後在未特別注意下,肌肉每年會自然流失1~3%。當肌力、肌耐力跟不上,生活品質、行動力,甚至生命安全都可能亮紅燈。
至於該如何判斷自身有無肌少症傾向?劉博仁分享4方式在家簡單自測,分別爲握力變小,開瓶蓋、拿菜刀時突變得吃力;站起來需要扶東西,從椅子起身困難;走路速度變慢,常常走在別人後頭;體重變輕,但不是變健康,尤其是肌肉量下滑,肚子卻還在。一旦上述情況出現2項以上,很可能代表肌肉正在悄悄流失。
關於預防與改善肌少症,劉博仁分享以下3大關鍵:
1、運動要做對:每週至少進行2~3次阻力訓練(如深蹲、擡腿、彈力帶),搭配快走或平衡運動(太極、單腳站立),能有效恢復肌力與穩定性。
2、蛋白質要吃夠:每天蛋白質攝取量至少達每公斤體重1~1.5克,視自身活動力、運動狀況調整,例如60公斤者需攝取60~90克蛋白質,並均分在3餐最理想。蛋白質來源包含雞蛋、魚肉、雞肉、大豆製品、乳製品等都可以,若食物補充不足,則可藉由蛋白質粉補充。
3、補充維生素D3、鋅等營養素:可促進肌肉與骨骼健康,建議檢查血中濃度並適量補充。
劉博仁強調,肌肉不是隻給年輕人練的,它是晚年走得動、站得穩、不被照顧的基本門票。千萬別等跌倒後才重視,透過「吃對、動起來」來對抗肌少症,才能守住老年的獨立與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