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黃牛之鄉”巧念養牛“致富經”
貧困戶肉牛存欄突破7萬頭、建檔立卡貧困戶肉牛人均近4頭、戶年均增收6000元以上、107個貧困嘎查村全部出列……2020年是脫貧攻堅全面收官之年,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左中旗交出亮眼脫貧成績單。
坐落在科爾沁草原腹地的通遼市,素有“黃牛之鄉”的美譽。幾十年來,這一美譽度不斷提升。
科左中旗位於通遼東部,地處內蒙古、吉林、遼寧交匯處。2009年,這裡被農業部確定爲全國207個肉牛優勢區域規劃旗縣之一,彼時的科左中旗是內蒙古33個牧業旗縣之一,也是內蒙古牛存欄總量第二旗縣。
2011年,科左中旗被確定爲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旗,那時生態環境脆弱、土壤貧瘠成爲了當地13.5萬貧困農牧民的難題。
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科左中旗從科學養殖、品種改良、全產業鏈發展等方面下苦功,實現規模化標準化養殖,帶動屠宰、加工等相關領域的發展,助力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我是2014年的建檔立卡戶,這幾年黨的扶貧政策好,給我們辦理金融貸款發展肉牛養殖,我貸款9萬元買了9頭牛,現在已經發展到23頭,到年底還能發展幾頭,靠養牛我也能奔小康了。”一提到自家的牛,前四井子嘎查(嘎查相當於村)的張金虎就喜上眉梢。
據瞭解,科左中旗共投入扶貧資金1.8億餘元,扶持11148戶、30175口人發展養殖產業,購置基礎母牛24402頭,支持貧困地區、貧困村、貧困戶發展肉牛產業,並同步幫助建設棚舍、窖池等配套設施,實現了有養殖意願的養殖戶全覆蓋。
據科左中旗農牧局副局長劉樹森介紹,當地在嚴格執行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的基礎上,引導農牧戶轉變庭院養殖方式,推進“牛出院、樹進院”,實行集中養殖、人畜分離,促進肉牛產業化提檔升級,打造“集體舍飼繁育、合作社育肥、龍頭企業加工銷售”的肉牛養殖模式。
2018年,花胡碩蘇木(蘇木相當於鄉鎮)哈根廟嘎查利用扶貧後續產業資金建設了42000平方米的養殖小區,可容納2000頭牛,既增加了集體經濟收入,又以實現人畜分離的方式達到了改善人居環境、美化村屯面貌的效果,改變了農村幾千年來的生活習慣,村民住上了乾淨的屋子,實現了對美好生活的願景。
“我是最早一批進入養殖小區的,現在我有27頭牛,買了小汽車,日子也有奔頭了。”2017年,哈根廟嘎查牧民白八斤達到了穩定脫貧水平。在他看來,不用在自家院子裡養牛,家裡環境變好了,養殖小區的配套設施齊全,牛在這養,人省心。
截至目前,科左中旗已建成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和養殖小區127個,其中萬頭育肥牛場7個,牧業年度肉牛存欄近40萬頭,真正實現了“家家有牛養、戶戶不見牛”。
2020年,科左中旗共有養牛戶2.5萬戶,牛存欄52.2萬頭,107個貧困嘎查村全部出列,13.5萬貧困人口基本全部脫貧,貧困發生率由30.6%下降到0.17%,如期退出貧困旗縣序列。(中新網記者 張林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