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內8只ETF終止運作 場內指基清盤或常態化
在公募基金髮展大年,新發基金管理總規模一路高歌猛進,但清盤基金也不斷增多,部分細分領域基金清盤也日趨常態化。數據顯示,截至12月14日,今年已有8只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簡稱ETF,排除ETF聯接基金)清盤,創下歷年之最。
行業人士認爲,細分領域基金清盤常態化,將倒逼基金公司在產品設計環節更加註重前瞻性和持有人盈利預期。
8只ETF終止運作
創歷年最高
12月14日,華南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發佈公告稱,根據基金法、基金運作管理辦法和基金合同的有關規定,該公司旗下工業ETF的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已以通訊方式召開,並於2020年12月9日表決通過終止基金合同並終止上市相關事項的議案。基金管理人已於2020年12月10日發佈了決議生效的公告。
根據決議公告、深交所證券投資基金上市規則等有關規定,基金管理人已向深交所申請該基金終止上市交易,並獲得深交所《終止上市通知書》的同意。該基金終止上市日爲2020年12月17日,2020年12月16日爲終止上市的權益登記日。
無獨有偶,北京一家中型基金公司也於近日公告稱,該公司旗下中證北京50ETF也經過持有人表決通過,基金合同將終止及清算基金財產,基金的最後運作日爲2020年12月10日,並於2020年12月11日進入清算程序。
除了上述基金外,今年清盤的場內指基還有銀華上證50等權重ETF、廣發中證800ETF、鵬華上證民企50ETF等,總計8只產品,其中,6只爲持有人大會表決清盤,2只爲觸發合同終止條款清盤。
基金規模偏小是上述ETF清盤的重要原因之一。Wind數據顯示,截至12月10日,工業ETF、中證北京50ETF規模分別爲502.33萬元、2249.04萬元,其他產品在基金到期日規模也絕大多數低於5000萬元,多數已淪爲“迷你基金”。
從ETF歷年清盤數據看,2015年至2019年,場內指基清盤數量分別爲1只、4只、2只、7只、4只,2020年達到8只,甚至超過了2018年熊市期間。
“迷你基金清盤將日趨常態化,股票ETF等產品也不例外。”北京一家中型公募權益投資總監表示,與大規模基金相比,小規模基金會佔用投研資源,基金公司從性價比角度看,對於部分規模偏小、前景不佳的產品實施清盤,也在情理之中。
截至12月11日,全市場338只非貨幣ETF產品中,規模低於2億元的小微基金數量多達130只,佔比38.46%;規模低於5000萬元的基金數量爲34只,佔比超過10%。
以持有人盈利爲核心
注重產品前瞻性規劃
在多位行業人士看來,跟蹤指數的賺錢效應不佳、指數不及主動產品業績、ETF市場同質化競爭等,可能是部分ETF規模萎縮甚至清盤的重要原因。因此,在產品設計環節,各家公募也會注重產品的前瞻性規劃和長期盈利效果。
數據顯示,今年清盤的ETF中,不少產品淨值漲幅不及同期滬深300指數,投向債市的指基也不及產品業績基準,產品方向相對冷門,且賺錢效應不佳,可能是規模萎縮的重要原因。
上述北京中型公募權益投資總監表示,指數型投資可以爲專業性客戶提供投資工具,長期看只要指數覆蓋的大盤、行業或策略可以提供長期向上收益,持有人也可以獲得較好回報。近年來市場證明了績優基金經理可以通過主動選股獲取市場的阿爾法,尤其是今年頭部基金經理業績優異,吸金明顯,而下半年震盪市中,大盤和部分行業指數橫盤震盪,漲幅不及主動基金,更加凸顯主動投資價值,部分冷門的被動投資可能就相對邊緣化。
北京一家公募量化投資部負責人向證券時報記者透露,他所在公募曾經批量佈局了5只行業ETF,目前也有2只清盤。根據他的投研經驗,在權益ETF產品規劃和佈局中,一是需要考慮產品的市場容量問題,如投向指數標的市值空間、流動性等因素,都會決定產品規模的上限;二是會參考產品同質化程度,目前有多少產品跟蹤這一指數,是否形成了龍頭效應,未來是否還有擴容空間等;三是儘量選擇難以做出超額收益的指數,如上證50、滬深300、銀行ETF等,可以規避主動基金經理做出超額收益,造成對被動投資的挑戰。
“股票ETF規模的此消彼長,更多是市場選擇的結果。”北京一位股票ETF基金經理也表示,他所在公募在產品設計中,也會根據行業未來的前景開展布局。例如,歐美市場的房地產、鐵路、航空等板塊市值處於萎縮通道,新興消費、醫療、高端裝備等,受益於消費升級、人口老齡化和新經濟轉型、新技術發展等因素,處於長期市值攀升通道,從產業角度看,公司會優先佈局新經濟行業ETF,規避傳統行業ETF產品。另外,產業的長期結構性機會可以給持有人帶來行業成長的收益,也才能中長期爲持有人賺到錢。
他說,目前全市場非貨幣ETF超過300只,管理規模超過7000億元,由於部分產品跟蹤指數相同,同質化的產品規模出現分化甚至出現清盤也很正常。ETF產品是爲個人和機構投資者提供擇時、資產配置、套利等簡單有效的低成本交易工具,也可以爲FOF、投顧提供底層工具和場景化理財,隨着應用場景的擴展,未來這類被動產品仍有很大的市場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