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觀衆被主旋律劇強勢圈粉
《山花爛漫時》 《大山的女兒》 網友發佈的帖子 #覺醒年代是否能覺醒歷史教育# 成爲大熱話題 《長津湖》
年輕人愛追的,不是穿越劇、偶像劇,就是韓劇、日劇、美劇……如果你這麼想,那說明你已經“不年輕了”。
近年來,《覺醒年代》《山海情》《大山的女兒》《山花爛漫時》等優質影視作品接連出現在大衆視野裡,這些“主旋律劇”憑藉優質的內容和創作班底,成功吸引了一大批年輕粉絲。
這屆年輕人,愛追“主旋律劇”。
看韓劇的女孩愛上國產“主旋律劇”
正在東北師範大學讀研三的女生星星發現,自己最近有了一個重大轉變:開始喜歡看主旋律影視劇了!
以前,星星喜歡戀愛題材的偶像劇,尤其是那些滿眼帥哥美女的韓劇。追韓劇最猛的一段時間,她每天都要看好幾個小時,但現在,國產主旋律影視劇佔據了她心目中第一的位置,但凡有點追劇的時間,她的首選肯定是追“主旋律劇”。
“原來我對主旋律劇有一點點刻板印象,不過後來我的心態發生了180度的轉變。”星星說,她最近接連看了幾部主旋律影片,“這類影視劇有很多讓人感動的東西。”
出現這樣的轉變,星星本以爲是自己有了獨特“口味”,但後來她發現,身邊的很多同學朋友也和自己一樣。
互聯網上的統計數據顯示,“年輕人喜歡主旋律影片”相關的微博話題#年輕人知道什麼是好劇#閱讀量已經超過3550萬;另一微博話題#覺醒年代是否能覺醒歷史教育#的閱讀量更是達到3億。
在靠二次元文化打出品牌的b站上,不僅《覺醒年代》《山海情》《長津湖》《大山的女兒》等新作品備受追捧,一些主旋律老劇也成了熱點。
b站up主“1900影劇室”此前解說的《大決戰之遼瀋戰役》是1990年上映的老片子,但其解說視頻的播放量達到748萬,用戶發佈彈幕超過4.8萬條。
而在某個聚集了大量年輕人的生活方式類社交平臺上,前段時間熱播的主旋律劇《山花爛漫時》的相關筆記有4萬+篇,搜索該劇後出現的評論,也一水都是讚美之詞或強勢安利:
“不誇張,好過市面上99%的言情劇。”
“強推《山花爛漫時》!這部劇看完好幾天了,一直心潮澎湃,有時還會無意識哼唱《紅梅贊》。”
“七年,讀書的意義在女高人身上具象化了。”
中央民族大學的學生阿光說,在宿舍裡四個人有三個人曾經同時追《山花爛漫時》,“我們幾個一邊看一邊哭。看的那幾天每天都在哭,很爲劇裡面展現出的女性力量感動。”
這種情況並非個例,不少網友都發帖分享了類似經歷。
《山花爛漫時》是以“七一勳章”獲得者、雲南省麗江市華坪女高校長張桂梅的故事爲原型,聚焦於女高教師、學生永不服輸、抗爭命運故事的教育、女性題材劇。
該劇從剛開播時的“名不見經傳”,憑藉質量優良獲得無數觀衆喜愛,引發了大批觀衆自發觀看和推薦。此外,該劇集還在騰訊視頻平臺實現了現實劇榜、熱搜榜、電視劇期待榜三榜登頂的佳績;同時,抖音總播放量也破21億,豆瓣評分更是高達9.5分。
與其同期上映的國慶檔電影《志願軍2:存亡之戰》月票房也達到了11.15億元,居全國電影票房榜首,比第二名《浴火之戰》和第三名《749局》票房的總和還要多。而幾乎同期上映的美國電影《變形金剛·起源》七天內也僅斬獲了6850萬元的票房。
耐人尋味的是,這些數據的貢獻者大多是被看作與這類題材“格格不入”的年輕人。2023年,清華大學影視傳播研究中心發佈的《我國主旋律視聽作品生態報告(2020-2022)》顯示,青年是主旋律視聽作品的重要受衆。94.88%的青年人接觸過主旋律視聽作品,具體觀賞類型以電影和電視劇爲主,掃黑涉案、建黨歷程、革命戰爭是青年喜愛的主旋律題材。可以說,年輕人正在成爲主旋律影視作品的主要觀看者。
他們與“主旋律劇”是這樣邂逅的
曾經被視爲“中老年特供”的主旋律影視作品是如何“破圈”殺入青年人心裡的呢?這與近年來優秀的“主旋律劇”大量涌現有很大關係。
阿光記得,她小時候喜歡的影片也大多爲日韓的偶像劇,後來接觸到了很多不同類型的影視作品。她覺得並不是自己主動去找主旋律的作品來看,而是幾乎每個節假日的電影院檔期都會有這類影片可以選擇。
阿光說,她實習時候和部門的幾位80後同事聊天發現,後者小時候去電影院看的第一部電影多半是《泰坦尼克號》《拯救大兵瑞恩》,而主旋律電影則多是學校組織去看的,比如《離開雷鋒的日子》。
在阿光看來,相比80後所處的那個美國大片、港臺影片集中涌入中國市場的時代,新一代的年輕人成長於更多元化的文娛環境中,從小能接觸到更多類型的影視作品,讓他們對美國大片以及日韓劇集“祛魅”的同時,也對國內的主旋律影視作品少了許多偏見,他們能夠更平等地去關注各種類型的影視劇。
近年來,《關於深化影視業綜合改革促進我國影視業健康發展的意見》《“十四五”中國電影發展規劃》《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十四五”發展規劃》等文件的出臺,都爲新時代主旋律電視劇的創新探索提供了政策上的指導。
與此同時,主旋律影視作品獲得了更多的曝光和支持,如2023年3月,《勇士連》《特級英雄黃繼光》等六部優秀主流價值網絡電影首次登陸衛視黃金檔。
內容更多樣也更接地氣、審美更多元的主旋律影視作品逐漸與年輕人的喜好達到了同頻共振。
星星對主旋律劇改觀的轉折點出現在一場考試前。她的室友在考研期間爲了更多地瞭解時事政治,觀看了扶貧題材劇集《山海情》並推薦給了星星。當時,星星周圍的很多人也都在追這部劇,於是在他們共同的“安利”下,星星也嘗試接觸這部劇,沒想到一下就被吸引了,一發不可收拾。
鄭州大學的大三學生小k與主旋律作品結緣與高考有關。《覺醒年代》是建黨一百週年的獻禮片,當年她正好高三,抱着“看劇就相當於溫習政治(這門課)”的心理,小k在網上找來視頻。不料真正認真看了幾集後,她放棄了功利的想法,而是將其當作一部真正值得觀看的優質影視作品來欣賞。小k會在各大平臺上搜索與該劇相關的影視二創,也會因爲喜歡扮演魯迅的演員,不斷搜索該演員的其他作品來觀看。
備戰高考期間,高中老師爲了讓同學們打起精神學習,讓每個人每天可以用電腦點歌在班裡播放。輪到小k,她便給同學們放了b站上的《覺醒年代》羣像混剪視頻。
此外,近年來女性意識的覺醒也提升了主旋律作品的收視率。多年來的票房及收視率情況都顯示,電影電視劇的受衆中,女生數量多於男生。
星星對女性議題較爲關注,相比偶像劇,她更加欣賞《大山的女兒》中對女性角色的刻畫。
“有個情節是一個女生因爲家裡窮等原因不想上學,黃文秀沒有去說教她,而是找了兩個女大學生跟那個女生做朋友,這樣在她們相處的過程當中,就能知道她們思想上的一些差距,女生就會主動地想去上學了。”在她看來,這纔是真正的“大女主”作品,而戀愛偶像劇中的所謂“大女主”,與真正意義的“大女主”還是相差甚遠。
高質量的影視作品留住年輕觀衆
無論是輿論的引導,還是瞭解政治時事的需求,或是女性意識題材的吸引,這些僅僅能把年輕人拉到屏幕前,而要把他們留下來,讓他們認可“主旋律劇”,還是要劇集本身“能打”。
就《山花爛漫時》來說,短短23集內容集納了華坪女高從無到有,幾代學生的成長曆程,與某些動輒四五十集的“注水”劇相比,無疑是誠意滿滿的良心劇。
小k對這部劇非常喜愛,“它不是刻意給你展現華坪女高多麼‘苦大仇深’,好像大家每天的生活都灰濛濛的,沒有一點樂趣。雖然師資力量和學生資質都不太好,也沒有那麼多經費,生活很苦,但劇裡展現的都是大家積極向上的力量,還有樂觀的態度和堅韌的精神,我覺得這是一種厲害的手法。”
《山花爛漫時》的製片人李行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劇本籌備期間,團隊多次進行實地調研採風,拜訪張桂梅及她周邊的朋友同事,掌握了幾十萬字的採訪資料。
也正是因爲對人物原型進行了深入瞭解,製作方內部一致確定《山花爛漫時》不販賣苦難和焦慮,而是要做成自帶“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的作品。
演員的精湛演技也對好劇的誕生貢獻頗大。星星看劇時也從網上了解到,《大山的女兒》主演楊蓉爲演好黃文秀這一角色下了不少功夫,儘可能還原了現實中的許多情節,“比如,黃文秀爲村民背枇杷樹;還有得知父親患病時,黃文秀選擇留下幫羣衆脫貧……雖然我知道黃文秀很偉大,但沒想到細節會那麼豐富,演員能呈現到那麼真實的程度。”
星星說,她小時候領略過粗糙製作的劇集,不乏“抗戰女性是畫着全妝的整容臉”“沉重的時代背景爲男女主戀愛做鋪墊”的設定。由於那些劇集從內容上講“沒有尊重歷史客觀事實”,又很“千篇一律”,所以星星完全提不起興趣看。
相反,內容真實、有感染力的主旋律影視作品則受到了年輕人的青睞。
網友們總結了優質“主旋律劇”的共同點:拒絕生硬地宣揚主流價值觀,通過爲觀衆呈現有喜有悲、有血有肉的故事情節和豐滿的角色形象,讓真實的細節打動觀衆。
問及印象最深刻的主旋律劇集或橋段時,女大學生小颯想起諜戰劇《叛逆者》主角林楠笙從國民黨轉向共產黨的過程:林楠笙前期雖然持着“報效黨國”的想法,但他更注重的是抗擊日本侵略者;其次,林楠笙看多了國民黨內部的貪污腐敗,產生失望心理;再次,好友左丘明爲革命英勇就義,林楠笙本人在最彷徨無助時偶然收聽到《論持久戰》……這一切都推動着林楠笙轉變爲一名共產主義者。小颯覺得這樣的轉變一點不生硬,非常有可信性。
在精神上給人注入正能量
好的主旋律影視作品還會在精神上給人注入正能量。不少網友發帖表示,在疲憊的工作、學習之餘看“主旋律劇”讓他們獲得了更多力量和能量,這或許也是他們一次次在多元的影視市場中主動選擇“主旋律劇”的重要原因。
看主旋律劇多了,星星開玩笑地說自己境界提高了。她說:“‘他們脫貧之前有多麼不容易’‘抗戰歷程有多麼艱辛,我們現在的生活真的來之不易’,其實在遇到困難時,我真的會用這些話激勵自己。大學時,我受一些主人公事蹟感動,常報名參與一些志願活動。雖然我的力量弱小,但還是希望能幫助到身邊的一些人。”
對小k來說,看過《覺醒年代》之後,能夠更加清晰地感受到那段歷史。“他們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止是一個代號和名字。”比如某些歷史上有爭議的人物,在《覺醒年代》中呈現出了人情味十足的一面,而這部劇也讓大家知道,在那個大變革的時代,一個人或一羣人要爲理想做出正確的選擇其實是很難很難的。
北京青年報記者採訪時發現,很多年輕人在心理上是貼近“主旋律劇”的,並不是天生就對“主旋律”不感興趣。
《覺醒年代》的編劇龍平平說過:“不是年輕人不喜歡紅色題材,要怪(就怪)我們沒寫好。”
事實上,年輕人從未遠離主旋律。
星星並不同意把“追星”這類娛樂活動與瞭解歷史、傳播主流文化的追劇相對立,“可能一些人會把這兩種行爲對立,覺得你追星、喜歡二次元就會影響現實生活或者革命史實的關注,但其實不是的,我們很多人是這兩方面都會兼顧到的。”
“當真正優秀的作品橫空出世,以兼具藝術性和接地氣的姿態走進年輕人的內心世界,這種偏見與隔閡就會被打破,並在潛移默化中引領新時代年輕人的思想。”一位資深劇迷說。
文/本報記者張子淵實習生張光玉
圖片/網絡截圖統籌/林豔張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