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啓明稱新核能技術費用高、不確定:臺灣只能靠自己轉型
立法院社會及衛生環境委員會17日邀請環境部長彭啓明、爲服部等多單位針對「氣象變異致國內空品惡化,精進預報與跨部會應變作爲」。(蔡佩珈攝)
臺灣最後一部核三廠2號機將在今年5月除役,但AI產業用電量龐大、環境部也訂出2030年後減碳目標,立委認爲,新核能技術是兼顧發電及減碳的好選項,美國在臺協會(AIT)臺北辦事處處長谷立言更稱願提供核能。環境部長彭啓明17日強調,2030年減碳目標未納入核能,若有任何新技術當然有所幫助,但衍生成本、社會意見,都必須審慎考量,且發展新核能費用高昂,也具不確定性,臺灣只能靠自己轉型。
國民黨立委塗權吉表示,目前能源政策、燃氣及燃煤等發電方式導致碳排量高,環境部卻訂出很高的減碳目標,可說是背道而馳,核電是最好的綠能,是否對減碳較有幫助?
塗權吉認爲,AI產業蓬勃發展,用電量遽增,能源政策若要達到減碳、環保,新核能技術是很好的選項,且谷立言也稱臺灣能源高度仰賴國外進口,美國是最大能源出口國,願給予最新核能技術支援。
國民黨立委邱鎮軍指出,民進黨執政至今快10年,拿着廢核神主牌搖擺不定,不敢面對能源政策的問題,長期使用火力發電,影響百姓健康,希望環境部儘早解決空污問題,但也不能無條件用綠能改善。
環境部長彭啓明指出,核能不是綠能,而是乾淨的能源,他對核能沒有任何立場,但現實擺在眼前,發展新核能技術費用高昂且具不確定性,延役成本也可能包含在內,臺灣只能靠自己轉型,目前2030年的減碳目標未納入核能,未來有任何新技術當然有所幫助,但後續衍生成本、社會意見都滿大,希望委員考量。
他也表示,其實移動污染源排放已經超過固定污染源,交通相關管制也是環境部努力目標,不過燃氣排碳比燃煤低,也是發展綠能及新能源所需的橋接能源,以淨零路徑來看,到了2050年燃氣發電佔比可能會只剩下2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