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Delete造車,找回“蘋果”

文/每日資本論

全球時尚科技的發燒友們或許都很沮喪,頂着一蘋果標,開着外觀科幻的“蘋果汽車”夢想破滅了。

2月28日,據彭博社報道,蘋果公司在一次內部會議上告訴員工,在計劃了近十年、耗資數十億美元的雄心勃勃的項目之後,它已經取消了發佈具有自動駕駛功能的電動汽車的計劃。參與該汽車項目的近 2000 名員工將被調往不同崗位,包括蘋果公司的人工智能部門。

消息震驚業界。要知道,蘋果造車已經歷時10年,耗資數十億美元,在耗費如此巨大人力物力財力的情況下,說放棄就放棄,不得不說這確實需要非凡的勇氣。特斯拉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在 X(前身爲 Twitter)上,用敬禮表情符號和香菸表情符號迴應了這一消息。小米創始人雷軍稱:“看到這個新聞,非常震驚!”

當然,也不乏有人對於蘋果放棄造車有嘲諷其出力不討好的,也有笑話蘋果創新力在喬布斯去世之後已經失去了神奇力等等。但這些都掩蓋不了一個事實,從商業角度來說,大公司的動作往往就是業界的風向標,或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一個行業的投資決策。

那麼,蘋果放棄造成到底有沒有錯?

毫無疑問,耗時10年,投入數十億美元,在這種情況下放棄一個當年雄心勃勃的項目,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說,都是蘋果的投資失誤。

公開資料顯示,蘋果從2014年開始啓動造車“Titan”計劃,而後發揮“鈔能力”重金從谷歌、奔馳、特斯拉等公司挖角,組建了一支擁有硅谷+汽車產業基因的核心團隊。截至2019年末,蘋果從特斯拉挖走了超過300人。

但蘋果在造車路線和方向上反覆搖擺,也遲遲沒有合作對象和形式落地,導致參與Titan計劃的高管大量出走,項目也幾度停滯。比如,福特汽車公司前高管道格·菲爾德(Doug Field)的離開是其中頗爲重要的一次,隨後該項目被移交至威廉姆斯和林奇手中。 另一位核心成員諾沃特尼(Novotney),他在蘋果擁有近25年工作經歷,但2024年1月,他加入了美國造車新勢力RIVIAN。

這些顯然是蘋果在造車項目上的敗筆,說蘋果造車失敗毫無錯誤。

但硬幣都有另一面。蘋果取消造成的背面恰恰是容易被世人所忽視的——大公司的厲害之處。

不得不羨慕蘋果公司的財大氣粗。投了數十億美元,說放棄就真的放棄了。放眼國內企業,敢在如此鉅額投入下放棄一個還在朝陽賽道的項目……哦,還沒有。

嚴謹是另外一個重要特點。蘋果雖然取消了造車項目,但蘋果其實也取得了非常多的專利。根據Patently Apple的統計數據,自2000年以來,蘋果已經公開了250多項與智能汽車相關的專利,專利內容覆蓋自動駕駛技術及相關傳感器、激光雷達、投影儀系統、底盤和車身相關的懸掛系統、轉向系統、導航、電池管理、V2X車輛間通信等方面。

再取得如此多專利情況下放棄,毫無疑問是對項目進行了全方位的研判之下得出的結果。舉個不恰當的例子,當年諾基亞的工程師爲了捕捉到手在冰面上滑動的軌跡,從而研究觸摸屏,爲此買了一塊一噸重的冰片並切成50裡面長的冰片來滑動研究。

要知道,那個年代,大部分人都沒聽說過觸摸屏這三個字。但這種超嚴謹的工作方法,也是後來被媒體口誅筆伐其被時代淘汰的敗筆之一。

最關鍵還是對市場方向的研判。

誰都明白,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相對完善的今天,造電動汽車的門檻實際並不高,否則國內也不會出現各種跨界造車的案例了。換言之,以蘋果強大的產業鏈號召力,以及在科技領域的豐富經驗,其要推出一款電動汽車或者說時尚的電動汽車,並非難事。

但全球只有一家蘋果公司,只有一家用iOS系統的蘋果。它是全球科技公司的引領者和風向標,蘋果公司若不能繼續這種引領,那麼它將很快變得平庸。在科技領域變成一家平庸的公司,也就意味着蘋果的時代結束。這當然不是蘋果公司願意看到的結果。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鑽夾認爲,蘋果公司放棄電動汽車項目的原因是汽車的供應鏈管理太複雜,且是重資產模式,以及美國充電樁稀缺、特斯拉已經拉開降價戰等。但以上這些原因,蘋果在乎嗎?

手機的供應鏈難道不復雜,難道就是輕資產?蘋果的市場難道僅限於美國?要知道,蘋果最大的市場反而是中國市場。至於降價,更是好笑。對於蘋果來說,根本不存在這種顧慮。既然引領還懼降價嗎?

那麼,最核心的原因也就呼之欲出——蘋果拿不出電動汽車界的“王炸”。

這也很正常。對於創新產品,研發資金固然很重要,但並不是誰家越土豪,就能研發出創新的產品,尤其是引領業界的產品。

蘋果在AR眼鏡這個大熱門的賽道也做了如同電動汽車一樣的選擇。2012年,谷歌推出了全球第一款AR眼鏡之後,雖然谷歌未在該項目上取得巨大成功。但AR眼鏡快速成爲全球企業界的熱門賽道。

但“果粉”們應該記得,2023年1月,彭博社報道稱,蘋果計劃在其第一個混合現實項目(一款將於今年首次亮相的高端頭顯)推出後,發佈一套輕型增強現實(AR)眼鏡,已經從2023年推遲到2025年,現在無限期擱置,原因是在開發過程中遇到了“技術挑戰”。

道理與造車一樣——缺少iPhone式創新。

更爲重要的是,自打2022年11月30日Open AI公司發佈Chat GPT之後,大模型時代的到來已經被全球公認。而且誰都知道在這個新賽道,誰都可以成爲王者,誰都有機會打敗傳統的王者。

面對AI對整個電子消費行業的重塑,自從2010年推出iPad這樣的“王炸”以後,蘋果至今仍站在喬布斯的肩膀上吃着當年的紅利。這也迫使蘋果不得不在此時放棄造車,全力在AI時代保住其在消費電子領域的王座。

如果能贏得大模型賽道的前排位置,再重啓造車也並非難事。畢竟,電動汽車的上半場玩的是電氣化,下半場就看人工智能。

最後問一句,你知道國內有哪家企業能夠在狂砸數十億美元,耗時十年,然後果斷放棄的嗎?

【文章只供交流,並非投資建議,請注意投資風險。碼字不易,若您手機還有電,請幫忙點贊、轉發。非常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