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ject Runway與設計夢:這些人不是Designers,而是Dream makers

我曾有一段短暫的無業時光,每天過得清閒又自由。當時每個週二、週六夜裡,準時收看「兩次」高收視率的《Project Runway》,變成了失業時光裡,唯一會釘住我的重要事件。

↑《Project Runway》的評審Zac Posen(左一)、Jessica Alba(左二)、Nina Garcia(右一)及主持人Heidi Klum(右二)

同樣的節目重播時段連看兩次?是的。不能上網看?不知爲什麼,我還蠻變態的享受這種被節目時間制約的生活。定時與電視機見面,彷彿是我的私密約會時光。

還是簡單介紹這個節目:由全美大城市舉辦初選,選出十多個服裝設計師進行角逐。每週節目會出一道設計題目參賽者幾乎都只有一到兩天的設計與完成時間,從繪圖、選布到打版、裁縫,全不能假手他人。時間一到,model穿著作品伸展臺,接受殘酷的評審言詞、鋒利的批評。每集淘汰一名設計師,最後僅存的三位可以在紐約時裝週發表自己的collection,再由評審排出名次

第一名擁有設計師們夢想中飛上枝頭鳳凰的種種願望,包含創業基金時尚雜誌報導、以及與大品牌工作合約。

很典型的美國夢,但要做美夢可得憑實力。這個節目這麼吸引廣大觀衆原因,除了新穎的創意使人嚮往,除了主持人Heidi Klum的美麗臉龐導師Tim Gunn的循循善誘,除了評審們的犀利評語外……很重要的,還有設計師們在競爭氣氛下的相互角力

而這個節目如此吸引我,甚至還要一週看兩次的原因,當然也有上述幾點。不過,其中還有更特別的魅力,來自它間接滿足了,我的設計夢。

畢業於設計科系,卻在進入社會時很直接的放棄設計工作,在我心中,當然隱隱的有一些遺憾在。其實畢業時只是很簡單的想,在臺灣市場環境裡,當一個設計師實在太辛苦又不容易得到該有的尊重。

實地工作的過程中,發現時尚產業裡的行銷公關工作特別適合我,一做,便沒換過跑道,也不打算換跑道。

每天的工作都要看目不暇給的流行資訊,都要碰裁製合宜的美麗作品,在我心中,難道不會一時技癢,想創造出自己的設計嗎?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但我始終沒有鼓起勇氣去實踐。

大學裡曾經有一堂講座課談流行服飾,一直都喜愛流行服飾的我自然選了它。課堂上我們圍成一小圈,與教授談着每個人的流行觀,桌上攤着一本本設計師作品發表的秀場照─Alexander McQueen、Christian Lacroix、John Galliano、Jean Paul Gaultier……瘋狂、大膽、無邊無際的馳騁想像及創意。

「這些人不是Designers,而是Dream makers……」老師像是喃喃自語的說。

Dream maker,多好的字眼!他們的作品不是要你穿着上班、宴會下午茶,而是爲了完成一個夢,一個在腦中交織的美好夢境

我也曾經想當一個Dream maker,甚至想好了品牌名、設計理念、宣傳手法……過去那個年輕氣盛的自己,每每思考這些都可以搞得熱血沸騰。不過生命總是無法全然掌控,如今,「成立自己的品牌」這份冀望,就像夾在厚厚的精裝書裡、一片脈絡細緻的葉子,靜靜的躲在書架角落處,悄悄的被遺忘。然後,書皮佈滿塵埃

有一天與蔣勳老師出遊,我們在一個大廳裡坐着等車。桌上擺了幾本書,我挑了一本Giorgio Armani作品集隨意翻着,蔣老師看到了,隨口一提的語氣問我:

「你爲什麼不想自己弄一個品牌?」

啊!有人把塵埃拍掉,將書拿下來,打開了夾着葉子的那頁。

沉默了幾秒鐘,其實心中思緒洶涌翻轉。我想起學習服裝設計歷程、想起那些桀傲不遜又幸福不已的Dream makers、想起Project Runway……

然而,我卻平靜的回答:「因爲,我總是太理性了。」

蔣老師笑笑:「嗯,做設計總是要有一些瘋狂的。」

蔣老師是懂的。

而理性的我,只能每週兩次的守在電視機前,看着別人才華洋溢的廝殺,安撫自己的,設計夢。

後記

我聽過某一些人批評說,Project Runway最大的問題,就是建立了一個迷思,讓年輕設計師(或學生)誤以爲唯有成立自己的品牌,纔是設計工作的最大成就。我的觀點是:真的不用成立自己的品牌(當然有這種機緣就好好抓住),設計才華可用多種方式呈現,你必須摸索出適合自己的模式。不然像我一樣,看電視彌補遺憾,也是一種慰藉啊!

﹝延伸閱讀﹞

DIOR SADDLE 馬鞍包─時光洗練下的經典重現

穿搭減法學:一雙走天下的小白鞋

|那些伸展臺上大放異彩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