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法院5年間受理臨港新片區商事案件2826件,數字貿易興起背後有哪些機遇與挑戰?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蔡姝越 上海報道
2024年,是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以下簡稱“臨港新片區”)成立的第五年。作爲開放型經濟風險壓力測試“試驗田”,涉臨港新片區商事案件也具有典型參考意義。
8月19日,滴水湖法治論壇2024“臨港法律周”啓動儀式暨《浦東法院進一步加強服務保障臨港新片區建設十項舉措》發佈會正式舉辦。同日,浦東法院也正式發佈了《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涉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商事審判工作白皮書及典型案例》(以下簡稱“《白皮書》”)。
會上,浦東新區人民法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鄭天衣通報了近5年來涉臨港新片區商事審判工作情況,自貿區法庭庭長張卓鬱介紹了8起典型案例。
《白皮書》數據顯示,2019年8月至2024年6月,浦東法院共受理臨港新片區商事案件(不含知識產權和金融商事案件)2826件,過去5年收案量呈穩中有升態勢。
人工智能等核心技術產業糾紛增多,新業態服務貿易糾紛凸顯
2019年8月6日,臨港新片區正式揭牌成立。同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出臺《關於人民法院爲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建設提供司法服務和保障的意見》,爲臨港新片區深化制度創新驅動改革提供了司法保障。
在過去五年,涉臨港新片區商事案件呈現出了哪些特點?
從具體數量分佈來看,報告期內,浦東法院受理臨港新片區貨物貿易商事案件1023件、服務貿易商事案件1246件、投資貿易商事案件314件、數字貿易商事案件332件。其中,數字貿易商事案件與貨物、服務、投資貿易商事案件存在部分交叉。
貨物貿易方面,相關數據顯示,臨港新片區內傳統貨物貿易的重點由低附加值產品向高附加值及高技術含量產品轉變。同時,相關糾紛所涉產業領域類別逐年增多,從2019年的5類增長至如今的40至50類之間,產業領域覆蓋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民用航空、新能源汽車、網絡安全科技等。其中,涉人工智能產業以及芯片、半導體產業糾紛於2020年7月始現,逐漸增長至2023年的11件。
“該類案件反映出臨港新片區內以關鍵核心技術爲研發和製造基礎的前沿產業企業高度活躍,但往往在一案中涉及數個能源科技、智能技術公司的關聯交易行爲,存在連鎖違約等風險。”浦東法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鄭天衣在發佈會中介紹了這一類商事案件的主要特點。
服務貿易商事案件是所有類型商事案件中佔比最高的一類。從行業分佈來看,服務貿易糾紛所涉行業呈現出多樣態的融合發展趨勢。
截至2024年6月,浦東法院共受理97件涉臨港新片區新興媒體、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的服務合同糾紛,所涉新興媒體及交易平臺涵蓋淘寶、抖音、快手、小紅書、喜馬拉雅等集視頻觀看、跨境電商、社交娛樂功能爲一體的主流互聯網平臺,所涉交易模式及爭議事項包括直播帶貨、新媒體廣告投放、線上交易培訓、賬號委託運營、平臺客戶流量推廣等新興交易類型。
數字貿易相關監督規則仍存在大量模糊或缺位
近年來,隨着信息科技的蓬勃發展,以數據爲關鍵生產要素、數字服務爲核心、數字訂購與交付爲主要特徵的數字貿易逐步成爲國際貿易的新增長點。
數據顯示,2019年8月至2024年6月,浦東法院受理平臺經濟案件108件,智慧物流案件74件,區塊鏈相關案件69件,線上展會案件53件,大數據相關案件28件。
鄭天衣介紹,相較於其他3類商事案件,數字貿易的產權標的更集中於大數據、算法、商業秘密等,故相關案件廣泛涉及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等內容。而數字貿易規則作爲RCEP、CPTPP、DEPA等重大多邊國際貿易條約內容的組成部分,在全球範圍內也將涉及國際規則與國內法的適用問題。
“跨境數據流動安全性、數據儲存本地化程度、電子傳輸關稅免徵額度等數字貿易發展貿易測度指標,開始作爲爭議要素或事實要素出現於相關糾紛中。”他表示。
但由於數字貿易的經濟形態與傳統貿易有着較大的差異,相關的管理規則、行業標準、監管機制仍然存在大量模糊或缺位。
一方面,監管規則尚未形成體系,對數字貿易的迴應不足。案件中反映出,境外主體可能通過數字平臺向我國境內提供存在法律爭議的金融、醫療、教育等服務,進而產生履約風險。
另一方面,行業標準的缺位,導致數字貿易缺少貿易標準評價路徑與載體。從行業所涉的國家級標準數量來看,截至2023年,我國現行國家標準總量爲43101項,其中涉及數字貿易的標準僅96項,標準供給缺口較大,使相關貿易較易產生糾紛。
此外,多業態跨境數字貿易模式發展,存在多領域監管挑戰。數字貿易往往需要關、稅、匯、檢、商、物、融等部門進行協同化監管,對傳統的以單一部門、單個職能爲監管要素的監管路徑帶來了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