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績創壇陸奇:“元宇宙”仍處於發展早期,但會是未來的新機會
11月28日,在奇績創壇2021年秋季路演日上,奇績創壇創始人兼CEO陸奇公佈了以下這組數據:今年的秋季創業營收到了4226份申請,比上屆增長22%,最終有53家創業公司獲得錄取,錄取率爲1.25%。其中,與“元宇宙”相關的公司便達到5家,並在主題分佈圖中被特意標註出來。
“奇績創壇基於YC(Y Combinator)迭代了15年的篩選體系,核心看創始人的抱負、胸懷和長期的專注。”陸奇表示,“用這樣的方法,那些充滿潛力的賽道和‘信號’就會自然而然地顯現出來,比如這一屆的申請中,‘元宇宙’就成爲了一個相對明顯的信號。”
“元宇宙”確實特別火熱。Facebook改名爲Meta,並將投入大量金錢在“元宇宙”上;國內互聯網大廠紛紛談論“元宇宙”,並註冊與“元宇宙”相關的商標;與“元宇宙”概念相關的上市公司,股價也在瘋狂波動。在奇績創壇今年6月舉辦的春季路演日上,已被錄取的33家創業公司還不見“元宇宙”的痕跡,而不到半年時間便已開始扎堆出現。
但在陸奇看來,這並不意味着奇績創壇要去尋找做“元宇宙”的項目,而是整個篩選過程中,自然會反映出非常優秀的“元宇宙”項目。在他的理解中,從技術的本質上來講,“元宇宙”代表的是一種新的數字化體驗容器,“它是一種新的載體,背後是一個模型,能夠提供存在式體驗,可能是一個很大的新機會和未來的發展趨勢”。
陸奇判斷,“元宇宙”目前還處於早期,未來的產業還需要很長時間來發展,商業化方面會有很多創造價值的機會和不確定性。但只要是一個非常強的創業團隊,創始人有強大的驅動力和前瞻性,動手能力非常強,又緊跟着看得見的需求走,那就有機會通過努力不斷地走到未來。
在接受界面新聞等媒體採訪時,陸奇介紹了奇績創壇成立兩年以來的成績。在兩年時間裡,奇績創壇累計收到14000多份申請,投資了140多家初創公司,以技術驅動型爲主。投資領域包括機器人、合成生物學、碳中和、航空航天、腦機接口、自動駕駛、光通信、量子計算、元宇宙等超過20多個技術領域,校友覆蓋亞洲、歐洲、美洲等全球主流市場。
14000多份的申請,但是最終卻只錄取了140多家創業公司,奇績創業營的錄取率低得可怕。事實上,當創業者申請奇績創業營時,不需要準備商業計劃書,只需回答與創業相關的30+個問題,就有機會獲得奇績創壇的投資和加速。
當衡量一個創業團隊是否是奇績創壇要的人時,陸奇會從五個維度去判斷。第一,要有獨立思考能力,能夠在所在賽道比別人多看一到兩步;第二,必須是行動導向,解決問題的能力非常強,因爲創業是個過程,尤其是在早期,每個星期都要解決不同的問題;第三,價值和需求導向,創業者需要快速迭代,朝着需求走;第四,溝通能力,不管是融資,還是找人,甚至尋求戰略合作,都需要溝通。第五,持久內在驅動力,如果驅動力是名利,雖然可以但是不夠好,真正能夠走得很遠的創業者,內心還是需要有一個夢想。
資料顯示,奇績創業營的核心模式是“先投資,再加速”,100%投資每一個錄取的創業項目,然後整個合夥人團隊全身心投入近3個月時間,通過每週一對一合夥人會議,像聯合創始人一樣,與創始團隊一起高強度、高密度地協作,幫助每個項目加速產品與市場的匹配,提升融資能力。
事實上,路演日的核心主要是幫錄取的創業公司拿到融資。奇績創壇合夥人毛聖博表示,奇績創壇的路演日相當於把市場上比較主流的活躍基金都聚焦到一個地方,那麼創業者可以一下子對接到大量的投資人,就能夠節省出大量的時間,去專注於自身業務,從而爲客戶創造價值。
數據顯示,2020年的奇績創業營企業中,82%在路演日後成功完成了下一輪融資,後續投資人包括紅杉、高瓴、IDG、DCM、五源資本等投資機構。
這無疑是一個亮眼的成績,不過陸奇卻認爲,雖然奇績創壇的質量在增長,創業者也相當認可他們的服務,但自己的風格是永遠不滿意,“我經常講一句話,你對自己滿意,那你基本上完蛋了。我們永遠有做得更好的地方,永遠有更多的機會要去探索。”陸奇說。
奇績創壇的願景是建立最大的早期創業者社區,因爲社區在技術驅動創新的早期創業生態中的價值最大,同時能夠真正意義上在多個維度及不同時間點有效地幫助好每一個創業者。在發展過程中,奇績創壇最關注創業者對他們的滿意度,會用NPS(淨推薦值)來衡量被錄取的創業者對他們提供的產品是否滿意。陸奇表示,“我們每次做活動都會有問卷,雖然目前的NPS成績相當不錯,但我們永遠不能滿意。”
雖然科技領域的投資趨於白熱化,不少投資機構的投資階段也在向更早期延伸,但在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時,陸奇卻表示奇績創壇不跟任何人競爭,“我們是做社區,沒有把自己看成是一個投資機構,只不過商業化的方法是使用了投資的形式,每一個投資機構、研究機構、信任的企業,都是我們的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