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變81年 抗戰歷史不容篡改

抗戰爆發期間,駐守盧溝橋的29軍。(圖/國軍歷史文物館)

今年是七七事變的81週年,這場發生在宛平縣盧溝橋附近發生的局部衝突,後來演變成全面抗戰爆發的開端,甚至可以說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國際反侵略戰爭序曲,絕對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然而真相如此清楚的歷史,卻在近十年遭到各種惡意扭曲,使歷史蒙了塵。

懂得抗戰史的人們都知道,早在七七事變之前,日軍已經圖謀中國許久,先是在民國20年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東三省,隨後民國22年佔領熱河,並且進犯長城榆關一帶(河北省北部),國軍在此時奮起抵抗,除華北29軍,甚至中央軍第17軍也加入戰局,發爆古北口喜峰口羅文裕、冷口南天門一系列慘烈的守衛戰,最終仍難以抵擋,但日軍也已兵疲馬困,於是雙方簽定塘沽協定,雙方畫定非武裝區域,國軍的防線更往南撤,但日軍卻留下部隊不走,這是七七事變的遠因。

民國26年7月7日,日軍在河北省宛平縣盧溝橋附近舉行軍事演習,其後藉口搜查失蹤士兵志村菊次郎,咬定此人被國軍或是抗日團體所殺,命令29軍打開宛平縣城搜查,然而219團吉星文團長認爲這要求已逾越協定,堅持不開城門,雙方隨後發生小規模駁火。事後志村菊次郎自行回到部隊,但日軍依不依不饒,堅持認定國軍應該就前一天的衝突道歉,即使日本高層不想擴大事端(這絕不是他們愛好和平,而是打算採取「蠶食」的方法消化華北),但這批在華北的驕兵悍將根本不聽從指令,畢竟侵華日軍過往的幾次軍事行動,幾乎是是中層軍官「先打後奏」的模式,打下來再報請大本營認可,包括九一八事變也是,造成這場原本還有機會平息的衝突,朝向全面開戰的方向前進。

七七事變的藉口,2等兵志村菊次郎。其實他只失蹤了很短一段時間,卻被日軍拿來搜查宛平城的理由。(圖/網路)

以上所述的歷史,早已是明確的事實,甚至日本自己都同意過程就是如此,比如日本漫畫大師手冢治虫的漫畫《三個阿道夫》(アドルフに告ぐ)也提到日本方面的侵略責任要大的多。

日本漫畫大師手冢治虫生前的《三個阿道夫》,提到日本驕兵悍將故意將七七事變給擴大。(圖/東販)

然而近幾年來,許多坊間的歷史類書籍卻大幅引用日本右翼史觀淡化日軍侵華的事實,糾結在華北守軍面對侵略的反應,將國軍稱爲「主動偷襲」,日軍反而成了捱打的一方,顛倒是非莫此爲甚。網路上採用這類錯誤史觀的更是愈來愈多,他們樂於把日本稱爲「我國」,並且歌頌日本在侵華前期勝利,卻從來不提日本成了國際公敵美中蘇同盟國一同對日作戰,最終慘敗失去一切。他們也把日本戰敗投降講的清描淡寫,不知日本無條件投降就是失去一切權力與戰前條約,當然包括主權馬關條約。這批人還在妄想臺灣是否在法理上仍與日本有關,雖然聽來荒謬可笑,但他們依然如此宣傳。

同盟國對於二戰都是盛大紀念,都視爲光榮而且正確的戰爭。然而在臺灣,目前只有民間團體在自發紀念,比如今年7月7日於總統府中華民國軍政府紀念活動。(圖/陳冠至提供)

中國抗日戰爭在人類歷史上的重要性,絕不亞於歐洲戰爭的反抗納粹法西斯,它同樣是反侵略、反壓迫、反暴政聖戰,「墨寫的謊言蓋不住血染的歷史」。保衛七七事變的歷史真相,也是在保衛良知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