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手寶騰,smart盯上東南亞

面對越來越內卷的國內市場,車企們正在試圖開闢一條新的戰場。

我國汽車產銷量連續14年穩居全球首位,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8年問鼎冠軍,藉助電動化發展的浪潮,自主品牌開始實現彎道超車。當可靠的產品力和突出的性價比開始在國際市場大放異彩,“走出去”也就變得順理成章。

作爲東南亞電動汽車製造中心的主力軍,中國新能源車企成了香餑餑。

就在9月19日,smart與寶騰汽車正式簽署深化合作備忘錄。根據規劃來看,首批smart精靈#1(參數丨圖片)馬來西亞右舵版量產車型已啓運出海並在當地開啓預售,並將於今年四季度交付。

對於此番再度牽手,smart品牌全球公司CEO佟湘北直言:“通過與寶騰汽車深化合作,將更好助力smart在當地開展業務,並進一步深化開拓東南亞市場,從而賦能smart全球化運營。”

爲何敲定寶騰?

選擇寶騰汽車作爲長期夥伴,並非smart心血來潮之舉。

去年年初之時,smart便與寶騰汽車簽署區域合作備忘錄。彼時,作爲smart區域戰略合作伙伴,寶騰汽車與smart在泰國和馬來西亞市場建立起了完善、多層級銷售服務網絡。

同年8月,寶騰汽車正式與smart簽訂合作協議,以“用戶中心,數字驅動”爲核心理念,進行“本地化研發”深度合作,研發符合馬來西亞市場各項法律法規,滿足當地文化、語言等用車習慣的右舵車型。

今年以來,雙方的合作變得愈發緊密。5月份,寶騰汽車又任命DRB-HICOM集團(寶騰汽車爲其全資子公司)汽車零售部門EON(Edaran Otomobil Nasional Berhad),擔當smart在馬來西亞的汽車經銷商。

值得一提的是,EON算得上馬來西亞市場最大的多品牌經銷商之一,曾一度佔據當地80%的市場,其代理的品牌不止有smart,還包括寶騰、奧迪、三菱、大衆等。

對於smart而言,爲何將攻佔馬來西亞甚至可能滲透整個東南亞,這一重任交由寶騰汽車,外界對此觀點並不統一。但這其中有一條不可忽視重要因素,就是smart背後的靠山吉利。

衆所周知,2020年吉利和奔馳兩大汽車製造商共同孵化了一家合資全球品牌——智馬達,雙方股份各佔50%,恰好smart就是隸屬於這家合資公司。合作模式爲產品由奔馳全球設計部門負責設計,吉利全球研發中心支持工程研發。

至於爲何說此次合作與吉利有着很大關係呢?是因爲早在2017年時候,吉利就已經與DRB-HICOM集團簽署協議,拿下其子公司寶騰汽車49.9%的股份,開始全面主導並管理。換言之,寶騰汽車背後的大股東正是吉利,兩家多少帶點“親”。

一方面,依託於寶騰汽車在當地市場的統治力,可幫助smart迅速熟悉當地市場,打開渠道和銷路;另一方面,雙方將結合資源優勢,全方位深化合作,包括但不限於探討“構建海外生產能力”的可行性。

南拓西進,助力smart全球佈局

“東南亞市場是smart‘中歐雙核,全球佈局’戰略的重要組成,是向南拓展的橋頭堡。”這是佟湘北本人的期許,也是smart品牌一直以來的謀劃佈局。

“smart品牌的所有產品都是全球車型。”作爲一個有着全球化基因的品牌,smart在處理自己與世界這層關係上,有着先天優勢。

在歐洲市場,smart與戰略合作伙伴緊密合作,藉助梅賽德斯-奔馳渠道,以“店中店”的形式,在13個歐洲市場迅速鋪開近300個銷售服務網點。

目前,smart精靈#1已落地德國、法國、瑞士、西班牙,近日也將在英國(右舵)、意大利上市並交付。同時,全新smart精靈#3還在慕尼黑車展完成歐洲首秀,將於2023年第四季度率先在德國上市,其他歐洲市場將於2024年陸續上市。

佟湘北此前在接受汽車頭條記者採訪時說道:“中國和歐洲是我們的主場,所有的資源、各項能力都要配置在這兩個市場。其中,生產和自主研發主要在中國,而造型設計以及歐洲的銷售渠道依賴於奔馳(德國方),這兩個市場是smart的基本盤。”

只不過,對於smart而言,僅拿下中歐兩大主要新能源汽車市場顯然並不夠。

就在今年的成都車展上,smart在原有全球化佈局基礎上,又提出了“南拓西進”:往南,smart會把業務拓展到新加坡、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市場;往西,即將進入包括以色列在內的中東市場。

可以看到,在“向南”的路上,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和大洋洲兩大腹地。尤其作爲全球經濟最具活力的增長點之一,東南亞擁有巨大的新能源市場潛力。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IRENA)預測,到2025年東南亞地區電動汽車市場保有量將達近千萬輛的市場規模。

在9月剛剛舉辦的印尼雅加達東盟峰會上,第26次東盟與中日韓領導人會議通過了《10+3領導人關於發展電動汽車生態系統的聯合聲明》。透過媒體的報道,東盟將致力於在中日韓的支持下建立一個電動汽車生態系統,東盟有潛力也有雄心成爲世界上最重要的電動汽車製造中心之一。

良好的經商環境之下,東南亞已然成爲中國車企海外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發與產能增長的新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