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小長假後第一天,廣西在全國徹底出名了!
1
這個清明小長假,你是怎麼過的?
是和家人一起,享受了難得的閒暇。
還是久違地出了趟遠門,在景區被擠得叫苦不迭?
當然,還有一個繞不開的儀式,掃墓。
說到掃墓,這幾天,有個地方因此爆火。
就是廣西。
爲什麼火呢?
因爲廣西人對掃墓的認真程度,簡直和別人是兩個次元。
一到了清明,廣西人就強得可怕。
爲了和祖宗見上一面,上山爬樹,鑽洞過河,無所不能。
不信你瞧。
歡迎收看廣西人一年一度的叢林探險之《尋親——太公你在哪》大型紀錄片。
受地形影響,廣西人的祖先,大多都被安葬在了山上。
因此回家祭祖,翻山越嶺是基本操作。
徒手攀巖更是各家從娃娃抓起的必修課。
在廣西人眼裡,世界上只有三種路。
山路,水路,沒路就開路。
山路是難度係數最低的。
畢竟除了叢林密佈,容易迷路,崎嶇難行,飛檐走壁,就沒什麼難的了。
背扛小乳豬,腳踩解放鞋。
最高端的徒步只需最樸素的裝備。
十幾公里的路程只是灑灑水。
要是碰到陡峭的地方,一根繩索翻越懸崖峭壁。
恐高症?不存在的。
管他多高的山峰,找不到太公全家都要發瘋。
山路走完了,還有水路。
簡單一點的,頭上舉着貢品,一步一步淌過去。
困難一點的,則需要借鑑一下人猿泰山的本領。
一招倒掛金鉤,慢慢爬過湍急的河流。
不出意外見祖宗,出了意外陪祖宗。
更有甚者,就算祖墳被淹了也阻擋不了他們祭祖的孝心。
開船也要前去祭拜。
難道這就是所謂的“蒹葭蒼蒼,太公宛在水中央”?
那要是山路和水路都行不通又該如何?
這也難不住一片孝心的廣西人。
一把鐮刀,披荊斬棘,生生砍出一條小路。
正如魯迅所說,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實在沒招了,山洞也要充分利用。
稍微胖一點的都不配見到祖宗。
知道的他們是在祭祖,不知道還以爲是在盜墓。
總之就是一句話。
廣西人掃墓,雖遠必達。
可即便是如此用心,你也不一定能見到自己的祖宗。
每年祭祖靠認樹,但年年都有新的樹。
拜錯了墳頭也是常有的事。
爲此,有人不惜花重金修建了一條祭祖的路。
有人更是用上了高科技定位技術。
這一天下來,強度堪比鐵人三項。
手磨破了,腳累斷了,人看起來還活着,其實走了有一會兒了。
但你要是問他明年還來不來?
沒有人會說一個不字。
對於祭祖,廣西人真的是認真的!
2
如此艱難險阻,讓不少外省人都覺得無法理解。
時代日新月異。
線上掃墓、電子上香都見怪不怪了。
爲什麼廣西人偏偏要“自找麻煩”?
就近拜不行嗎?
何必這麼折騰。
更有言辭激烈者表態,說得好聽點叫孝順。
說得難聽一點,就是封建迷信。
所謂心誠則靈,要是真有孝心哪還追求這麼繁瑣的儀式,祖先自會保佑。
但我覺得,與其說是守舊。
不如說是廣西人刻在骨子裡的情懷。
表面上看祭祖,只是一次“野外拉練”,一場家族聚會。
但實際上,逝者歸根,生者尋根。
跋山涉水地祭拜不光是爲了緬懷。
天南地北的子孫在這一天齊聚一堂。
由長者帶路,一邊趕路一邊傾聽家族的發展興衰。
在靜默與沉思中,回想祖先的恩澤,感念家族的不易,珍視當下的生活。
這是一種對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的堅守與傳承。
它讓我們懂得感恩。
先人栽樹,後人乘涼,沒有哪一種幸福生活來得理所應當。
它教會我們不能忘本。
只有知道自己從何而來,才能明白自己將去何處。
無論以後的日子如何。
無論在外活得窘迫還是風光。
都不要因爲走得太遠,而忘記自己的根,模糊自己的出身。
不忘初心,飲水思源,才能走得越來越遠。
所以,長輩常道。
春節不歸是遊子,清明不歸是逆子。
所以,哪怕從一個山頭拜到另一個山頭。
從清明拜到五一,也無人埋怨。
廣西人或許是守舊。
但他們守的不是什麼糟粕。
而是中國人自古以來對家的歸屬感,是文明一代又一代的傳遞。
是連接每一箇中國人的精神紐帶。
精神所在,就是力量所在。
血脈所繫,就是動力所繫。
所謂傳承,不過如此。
3
其實,如果你認真瞭解過廣西就會發現。
它真的將我們中華民族的一些傳統文化保護得很好。
它始終在用心地,將這個民族的瑰寶給繼承下去。
你可能不知道,再過幾天,廣西人又要放假了。
爲了慶祝他們的傳統節日三月三,也叫歌圩節。
廣西特地空出了4天假期。
不需調休,不用補班。
人們在這期間穿上傳統的民族服飾,對唱山歌,載歌載舞。
重視程度不是過年,勝似過年。
只爲了將老祖宗千百年來所堅持的民族傳統發揚光大。
使其不至於湮滅於歷史的塵煙。
你可能不知道,至今,廣西的一些學校還會把打銅鼓、跳竹竿舞等民族文體項目列爲正式課程。
甚至還需要考試。
別的學生考800米、仰臥起坐。
廣西學生考拋繡球。
非遺就這樣被悄悄傳承下來。
你可能也不知道,廣西的孩子都是在飯桌上被罵大的。
因爲規矩太多。
除了不壓筷、不翻筷,不能吧唧嘴這些基本共識。
廣西人還注重長幼有序,若是年輕一代結束用餐。
必須要向每一個還在用餐的長輩請示,以示尊重。
“奶奶慢慢吃,叔叔慢慢吃……”
看似繁瑣不堪,但其實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導。
在長輩面前不可放浪形骸、沒大沒小,不可得意忘形,時刻保持對人的尊重。
都說食中見禮。
一個人的文明與素養,恰恰是通過這些細枝末節處體現。
中華上下五千年,所遺留給後人的瑰寶太多。
無論是傳統技藝,還是美德觀念。
隨着時代的進步,很多已經隨風而逝,跟隨着歷史的滾滾車輪而去。
曾經人人遵守的禮儀如今形同虛設。
流傳千古的傳統民俗如今聞所未聞。
有人看不起廣西窮,嫌棄他們發展慢。
可正是他們的堅守,才讓我們在今天還得以見到傳統文化的光彩。
才讓那些原生態的人文環境得以保存。
這個時代需要進步,需要日新月異的變革。
但更需要有人留下來,守住這個民族的根。
廣西人,做到了。
4
董宇輝曾經引用過孔子的一句話來評價廣西。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而處在山水之間的廣西人,同時擁有兩者的性格。
年歲動盪的時候,他們堅毅且勇敢。
歲月靜好的時候,又深深紮根於這片土地。
如同山一樣。
而面對他人的質疑與嘲諷。
面對一提到廣西就只有“山歌”和“科目三”的刻板印象。
他們又如同化一切於無形的流水。
不解釋,不辯解。
卻有着自己的信仰與堅守。
總有人說廣西土。
的確,它沒有北京上海的燈紅酒綠。
也沒有鄰居廣東的紙醉金迷。
甚至連和自己旅遊資源差不多的雲南擺在一起,都是被忽略的那個。
但他的“土”,卻是這個國家的底蘊,是中華民族精神之根基。
是一些我們正在失去,卻不以爲意的珍貴財富。
至純至美,至善至真。
這纔是廣西人的底色。
如同那片未經污染、渾然天成的動人山水,純粹而忠貞。
有人卻只能看到“土”。
不是廣西太樸素,而是我們逐漸在物慾橫流的節奏裡,愈發失去了初心,忘記了自己的根。
真的是時候,爲廣西正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