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色爲何受國人青睞
待春風吹散餘寒,踏青便是賞心樂事。但是,您可曾想過,“春風又綠江南岸”中春風明明是吹綠了江南,爲什麼春季出遊不用“踏綠”而用“踏青”?“青色”與“春色”到底有何內在聯繫?“天青色等煙雨”道出青花瓷一色難求,“青”所指的又是何種色彩?中國畫爲什麼又稱爲丹青?古人爲何會在詩詞歌賦之中推崇青色?讓我們帶着這些疑問,揭開“青”熟悉而又神秘的面紗。
在《說文解字》中和青有關的中心顏色詞一共有10例,分別爲“青、蒼、藍、碧、翠、縹、紺、紫、綠、緅”,其中最爲常見且與青色聯繫更爲緊密的是蒼、藍、碧、翠、綠。古代文學作品當中,有關“青”的詩詞歌賦不在少數,大多還以“青青”的疊詞出現。例如“青青陵上柏,磊磊澗中石”“東風楊柳欲青青,煙淡雨初晴”“青青河畔草,鬱郁園中柳”“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然而,不難發現古人對於青的指代並不明確,既可以是荀子《勸學》中“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藍;又可以是李白《將進酒》中“朝如青絲暮成雪”的黑;還可以是王安石《次韻景仁雪霽》中“稍見青青色,還從柳上歸”的黃綠色。爲何古人有時會將“蒼、藍、碧、翠、綠”統稱爲“青”?其實並非古人不識色彩,而是爲了修辭和押韻,是將文學的浪漫色彩發揮到極致的表現。
其實“蒼、藍、碧、翠、綠”這些色彩在古代的指代相對明確。
楚豔設計的“青碧”色系服飾,展現了東方審美的恬淡典雅、簡約靈動。
蒼,《廣雅·釋器》稱蒼爲“青也”;《詩經·黍離》上說:“悠悠蒼天,此何人哉!”《毛傳》中提道:“據遠視之蒼蒼然,則稱蒼天。”蒼,實然爲草色,接近於薄青黑色。蒼,既是《詩經·蒹葭》中的青青蘆葦;也是蘇軾筆下的山川相繆,鬱乎蒼蒼;還是敕勒川,陰山下,似穹廬一般的天空。
藍,在古代通常指藍草乾燥後的顏色,通過加工可成靛青,《周禮·地官·掌染草注》中說:“染草藍、蒨,象鬥之屬”;黃侃《蘄春語》記載:“藍草曰靛草,取其汁,以瓨盛之,俱曰靛”,後藍又引申爲深青色。白居易在《憶江南》中,一句“春來江水綠如藍”給人們賦予對江南春色的美好想象。
碧,《廣雅·釋器》稱碧爲“青也”,但《段注》將其解釋爲“從玉、石者,似玉之石也”則更爲準確,通常是指青白色或者青綠色的玉石,所以碧又被譽爲石之青美者。
水鄉小鎮 吳冠中
翠,古代指翠鳥,《爾雅·釋鳥》中解釋道:“翠,鷸。郭璞注:翠,似燕,紺色,生鬱林。”而翡翠又有“雄赤曰翡,雌青曰翠”一說,翠後又引申爲深碧、綠一類的顏色。溫庭筠曾寫“翠翹金縷雙鸂鶒,水紋細起春池碧。”也說明翠色經常出現在鳥類的羽毛之上。綠,《說文解字》將其解釋爲“帛青黃色”,之後又泛指青黃色。《詩經》中有一首《綠衣》,其中寫道:“綠兮衣兮,綠衣黃裡。”《孔穎達疏》中提道:“綠,蒼黃之間色。”綠色作爲春季中最常見的色彩,也成了詠春詩中的常客。
在有顏色描寫的古代文學作品中,作者會通過比喻、誇張等修辭手法讓詩文的情感表現得更爲豐富,但這也使得有些修飾性辭藻和現實存在一定差距。想要了解古代詩文中色彩詞彙的具體指代色,還需通過現存實物去驗證,例如出土的工藝品、服飾,流傳的古代畫作等。
中國畫古時又稱丹青,所謂丹青主要是指硃砂和石青二色。古時作畫,由於色彩種類和繪畫技法的限制,硃砂和石青最爲常用,所以又用丹青來泛指圖畫。青、綠二色在漢代之後廣泛運用於繪畫領域,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佛教藝術的傳入。從現存魏晉時期的敦煌壁畫中,能夠看到大量石青、石綠被運用於描繪山石、樹木和佛像的服飾之上。顧愷之《洛神賦圖》中的山石、樹木仍可見敦煌壁畫中樹石之身影。而在中國的傳統繪畫中,將青色發展到極致門類則是“青綠山水”,自展子虔創青綠山水樣式後,中國畫呈現出更爲富麗堂皇的局面,因此展子虔又被譽爲“唐畫之祖”。而習展子虔的李思訓和李昭道父子二人,更是將青綠山水推到了盛唐畫壇最受歡迎的繪畫門類,後人將二人合稱爲“大小李將軍”,並稱李思訓爲山水畫“北宗”之祖。在青綠山水畫中,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可謂家喻戶曉,此畫卷長近12米,氣勢遼闊,畫中層巒疊嶂、逶迤連綿,又有林木村野、舟船橋樑、亭臺樓閣、各種人物佈局井然有序,將秀麗山河繪於一卷,所用石青和石綠二色可謂山水的靈氣所在。
青,在工藝品中,當屬青花瓷最爲出名。青花瓷又稱白地青花瓷、青花,是一種白地藍花的高溫釉下彩瓷器。方文山在歌曲《青花瓷》中一句“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道出了古時天青色的青花瓷是一色難求。青花瓷上色的青料品類十分的講究,大致有回青、浙青、陂唐青、石青、珠明料、蘇麻離青等。由於青料的選擇不同,最後呈現的青色存在一定差異。現通過考古發現,青花瓷自唐就有,經千年不衰,如今更是成了中國瓷文化中最具代表的品類之一,足可見青色在中國受喜愛的程度之深。
傳統服飾當中青色的運用同樣十分常見。清代青色系服飾的色彩種類大致有藍色、月白、品月、寶藍、石青、綠色、碧色、縹色、青蓮、雪青、元青、蒼青。但是由於織物容易腐壞,保存難度較大,清代以前的織物保存完好的較少,對服飾色彩的研究造成了一定影響。但是,仍可以從古代人物畫中找到青色服飾的具體形制。例如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中,能夠看到穿碧色、石青、綠色、縹色的侍女、樂伎和舞姬;《宋仁宗後坐像軸》中身穿正青色翟衣的皇后。
在青色的首飾當中,點翠深受女性所喜愛。點翠工藝自漢代已有,發展至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期達到頂峰。點翠是將翠鳥羽毛鑲嵌於金屬底座上,製成首飾和工藝品。雖然點翠製成的飾物沒有寶石的絢麗,卻有一種自然拙樸之美,配於身上也符合東方女子的含蓄之美。正如曹植在《洛神賦》中所寫:“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但由於翠鳥已是國家保護動物,目前生產的點翠首飾,均已採用代用品。
青,在先秦時期被儒家歸類爲五正色之一,五正色即青、赤、黃、白、黑,在此基礎上將青賦予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之中“仁”的象徵含義。“仁”作爲儒家思想中重要的品性之一,被中國人保留至今,而“青色”也跟隨着“仁”在思想領域佔據了一席之地。
青色在被歸類於五正色之時,悄然已經和方位時空相結合。據《周禮·考工記》記載:“畫繢之事,雜五色。東方謂之青,南方謂之赤,西方謂之白,北方謂之黑,天謂之玄,地謂之黃”。而在《說文解字》和劉熙的《釋名》之中“青”又分別被解釋爲“青,東方色也”和“生也,象物生時色也”。古人爲何要將色彩與方位時空相互聯繫,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和中國古代爲農耕文明有關。農耕文明受到自然因素的影響極深,農作物作爲人生活的基本需要受到自然條件控制,不論是久旱還是多雨對他們來說都是一場災難,這也使得古人對自然產生了敬畏之心。於是他們舉行大量的祭祀活動,以祈求一年的風調雨順。《毛詩正義》中記載:“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然則彼稱禮四方者,爲四時迎氣,牲如器之色,則五帝之牲,當用五色矣。”其實在這樣的祭祀活動中,“青”不僅禮“四方”,同時也禮“四時”。
《爾雅·釋天》中將“春”又稱爲“青陽”,這是“青”與“春”產生的一次直接性關聯。“青”具備泛指性和模糊性,是“青色系”的統稱,同時又象徵“四時”之中的春,所以古人將踏春稱爲“踏青”,而非“踏綠”。
青色爲何受到中國人的青睞?在於青色符合中國人的審美觀。青色所傳達出來的冷靜、柔和、安詳、深沉、樸素的色彩感受,既符合儒、釋、道思想對傳統審美的現實需要,又符合當代審美所看重的精神需求。中國人對青色的喜愛,揮灑在筆墨之間,凝固在瓷器之上,織造在經緯之中,表達了對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期望,彰顯出東方審美中含蓄、冷靜、典雅的精神特質。
《光明日報》( 2021年02月28日 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