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第一,山西運城憑什麼?

今年,反向旅遊的風越吹越盛,終於吹向了山西的四線小城——運城。根據旅行平臺提供的數據,上個小長假,運城在最受遊客歡迎的20個小衆旅遊目的地中位列第二。

斑斕的七彩鹽湖、雲霧繚繞的五老峰、王之渙詩中的鸛雀樓......厚積薄發的運城,早就該火了。

航拍運城鹽湖 | ©李平安

運城位於山西西南,境內橫亙着中條山,市中心有一座鹽湖, 城市因“鹽運之城”得名。

運城是蜀漢大將關羽的故鄉,因此運城一直被視作關公文化的發源地。

但對於古建愛好者,運城有深入尋訪的獨特價值。在2019年國務院發佈的《關於覈定並公佈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中,以531處國保單位數量拿下全國第一的山西省,運城就達102處,超越了北京,是當之無愧的中國國保第一市。

時光偏愛運城,歷史賦予了這裡豐富多彩的中國古文化地標。

萬榮·后土祠

中華民族最古老的祭祀后土地母的祠廟

后土祠,是后土文化發源地,位於汾河與黃河交匯的地方。水流在這裡減緩,形成了一處天然的方澤壇。

這塊風水寶地在4000多年前被軒轅皇帝看中,來這裡設壇祭祀。如此獨特的天然祭祀場,在酈道元《水經注》裡也有記載:“背汾帶河,長四五里,廣二里餘,高十餘丈,汾水歷其陰,西入河。”

后土祠的入口,是漂亮的二層樓閣

國內被歷代君主舉行祭祀的場所也並不少,例如北京的五壇八廟,皆爲祭祀使用。但說到后土祠,祭祀的對象就更爲獨特了。

古語“皇天后土”,后土即爲大地之母,每年三月十八,皇帝來后土祠祭祀,不僅因爲那天是后土娘娘的生日,也是對春天的一種祈禱,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五穀豐登。

皇天后土,國之大重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在上古文化中,祭祀是一件國家大事。

中國歷史上,最初的祭祀對象,是“社”和“稷”,前者是就是土地之神,后土之母;後者是穀物之神。

從軒轅皇到后土祠祭祀,正式開啓了中華民族祭祀后土的先河。

解州關帝廟的銅獅子與華麗琉璃屋頂樓閣

人類的依存,自古都要仰仗自然。黃河多次改道,后土祠也因此多次被沖毀。

現在看到的后土祠爲同治九年所建,雖然規模不比唐宋時期,但在黃河邊上看到這樣一座高臺之上的古老祠廟,心情也是有些激動的。

后土祠古建 | ©視覺中國

后土祠的最後一進,高高聳立着一座秋風樓。當年漢武帝來祭祀之後,吟詩一首《秋風辭》,秋風樓便得名於此。

接近后土祠,最先看到的就是秋風樓

除了與“黃河落日圓”相對的秋風樓,后土祠內成“品”字形佈局的前後三處戲臺,形式獨特、結構巧妙,也是極爲珍貴。

后土祠的品字佈局戲臺,左右分別是佛家臺和道家臺

正殿、香亭、獻殿,精美的木雕栩栩如生。尤其正殿門廊上方,一整塊核桃木呈現了各種美好寓意,被喻爲木雕版“清明上河圖”。

后土祠正殿上的木雕繁複精細

雖然後土祠不再擁有曾經的輝煌,但是從黃河一號路開過來,遙遠的前方是那高聳的春秋樓,的確讓人有種前虔誠朝拜的神聖之感。

萬榮·東嶽廟

與應縣釋迦塔合稱“南樓北塔”的飛雲樓

“萬榮有個解店樓,半截插在雲裡頭。”這句民間諺語,說的就是萬榮東嶽廟的飛雲樓。

需要仰視的東嶽廟飛雲樓

走進東嶽廟的山門,飛雲樓迎面而來。

這座被喻爲中華第一木樓的建築,與應縣釋迦塔合稱“南樓北塔”。

飛雲樓高23米,只是釋迦塔的三分之一高。“半截插在雲裡頭”,不是有因爲這座木樓高度有多麼驚人,而是從其外觀來講。

精巧繁複的飛雲樓建築結構 | ©視覺中國

木樓三層四檐,斗拱層疊,如雲朵簇擁,各檐翼角起翹,給人以凌空欲飛之感,因而生此諺語。

當時設計建造飛雲樓的工匠並沒有留下名字,但面對這樣一座精巧繁複的木質樓宇,觀者的內心滿滿都是敬仰。

一層爲過街樓樣式,可以走進去看到建築內部結構

全樓設了23種、共計345朵斗拱,形式多樣,編排細膩。屋頂飛檐用了彩色琉璃瓦,在陽光加持下更多了一分精緻。

飛雲樓屋頂的琉璃瓦點綴

我們常見的寺觀佈局,高大的建築會安排在中後部分,但東嶽廟的飛雲樓安排在入口第一進,相對狹小的空間更凸顯木樓的氣勢。

歷史上的東嶽廟,也經歷了多次重建。除了明代遺構飛雲樓外,廟內還有元代遺構獻殿與午門、清代遺構閻王殿等等。

東嶽廟後面的建築細節,也十分精妙

整座東嶽廟中軸線上的建築規制保留得相對完整,從前向後遞進參觀,猶如在體驗一首建築交響樂,節奏感十足。

午門內,可以欣賞到層層遞進的斗拱設計

芮城·永樂宮

我國最大、最完整的道教宮觀,深藏“東方畫廊”之譽的元代壁畫經典

從運城前往芮城,需要穿過將近10公里長的中條山隧道。

長長的隧道讓天塹變通途,穿出隧道迎來陽光的一瞬間,猶如時空轉換,我們回到了700多年前的“大純陽萬壽宮”。

環境優雅的永樂宮,初夏時節綠樹茵茵

永樂宮原名“大純陽萬壽宮”,供奉全真教師祖呂洞賓。

不少人慕名而來,是爲了這裡的元代壁畫《朝元圖》,殊不知,這裡的建築也是訪古中的重要一站。

《朝元圖》(局部) | ©視覺中國

永樂宮是我國已發現保存最大、最完整的道教宮觀,爲全真教三大祖庭之一。進入永樂宮才發現,原來這裡也是古魏城遺址。

永樂宮在1963年搬遷到現在的位置,芮城。行車於此,驚訝於這樣一座小縣城竟然幹道寬闊,並且修葺得十分發達。

永樂宮兩側的甬道,佈局與北京天壇相仿

當年永樂宮在搬遷選址的時候,專家們頗爲用心,選擇在古魏城遺址北側重現永樂宮。現在一張門票,就可以看到兩座國寶,簡直是意外之喜。

穿過古樸靜幽的甬道,直面主體建築無極殿。

端莊的無極殿

恢弘的殿宇有18米高,相當於現在的六層樓。屋頂上孔雀藍色的琉璃鴟吻有3.02米,比故宮太和殿的還要高大。

對比看過很多次的故宮清代宮殿屋頂,面前的無極殿元代大屋頂四角飛翹舒展,猶如大鵬展翅。

無極之殿 | ©視覺中國

雖然建築簡潔樸素,走入無極殿,當眼睛適應了內部自然的光線後,瞬間被四壁人物豐富,顏色鮮豔悅目的壁畫震撼。

永樂宮的圖冊,可以看到更爲詳細的人物介紹

無極殿(三清殿)內的《朝元圖》畫面上共有人物289個,每個人物高度都超過真人,八位主神身高近三米,臨場的感覺就像是爾等凡人仰視高高在上的仙班。

永樂宮筆畫細節

滿牆的2米長鐵線描飄帶以及唐韻十足的玉女形象展現了高超的畫師技法。

被壁畫吸引的人們,很少有人能擡頭看看天花板與藻井。無極殿和純陽殿的八斗藻井和平棊天花,也是充滿了古樸的建築細節之美。

無極殿內的漂亮天花設計

1959年,耗時9年的永樂宮整體搬遷工程開始,疊加了當年技術人員的努力和智慧,更顯永樂宮建築與壁畫珍貴。

永樂宮臨摹室外的壁畫還原圖版

解州·關帝祖廟

關廟之祖,武廟之冠

我們在運城的最後一站,來到了中條山腳下的解州關帝祖廟。本以爲這不過是一個商業化嚴重的景區而已,但參觀的體驗卻特別震撼。

關帝祖廟擁有1400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檔次最高、歷史最久、保存最全的宮殿式建築羣廟宇。

關帝廟層層遞進的建築讓參觀很有節奏感

雖然目前見到的基本是明清建築,但建造不失舊時華麗和精細。前朝後寢的佈局,也讓參觀過程高潮不斷。

我對內部懸掛的百餘塊牌匾印象深刻。這些牌匾大都是清代以後,來自皇帝的御賜,或是歷任官員、各地信衆及文人雅士的敬獻。

從御書樓內部可以一次看到三塊漂亮的匾額

每塊牌匾都深刻而簡明地闡釋了人們對關公的崇拜和敬仰,即便不瞭解書法藝術,也能直觀地感受到匾額上筆法的雄奇大氣。

一進進建築看完,走到後寢部分的春秋樓,內心已經非常震撼了,沒想到全廟中最高的春秋樓,又藏着一個驚喜。

漢柏簇擁的印樓與春秋樓

春秋樓又名麟經閣,總高23米多,二層樓頂凸出的名爲“膽”的兩眼藻井,有204對斗拱層層倒昂下垂,爲全國孤例。據工作人員介紹,這個凸出如花型的藻井,可以被風吹動,現在爲了保護文物做了固定。

走到春秋樓二樓走廊,俯瞰庭院印樓和刀樓前蒼翠的漢柏,觀者內心充滿了對中國古代匠人非凡的創造力和高超手工技藝的崇拜。

形狀如盛開花卉的藻井

運城的文旅也是做足了功夫:一張運城旅遊年票,便可以通行大部分景區。永樂宮內的臨摹畫室,解州關帝祖廟內的文創陳列,都讓前來的人可以多角度瞭解中國古代文化與藝術。

帶一片臨摹的壁畫,或者一張關帝廟牌匾冰箱貼回家,這一趟尋古之旅在回憶裡也得以綿延。

文/楓行旅世界

圖/楓行旅世界(除文中標註外)

編輯/Tasia

長期徵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