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擊職業化系列(一)要搞職業化 先提升選手競爭力

職業拳擊。(圖/資料照/達志影像美聯社

記者偵源綜合報導

拳擊是世界上最早職業化運動,且有很長一段時間,收入最高的職業選手,都出自拳擊或高爾夫國內拳擊的職業賽,到今年都還在籌備階段,事實上,目前的拳擊發展現況,需要在拳擊運動的推廣與人材培訓上投注更多心力

2016年裡約奧運,臺灣在拳擊項目上,由賴主恩陳念琴出征,男子60公斤級的賴主恩,所代表的是,臺灣男子選手睽違20年,再度獲得奧運參賽資格,陳念琴是首位叩關奧運的女子選手。

長時間在奧運缺席,反映臺灣實力上與國際水平的落差,2008年臺灣曾舉行主席杯國際拳擊賽中華隊全軍覆沒,僅憑籤運拿到一面銅牌,參賽的國際好手,不乏世界冠軍,選手私下表示,對手出拳的速度之快,幾乎肉眼看不見。

賴主恩的奧運門票,代表近年來實力的成長,但國內的拳擊發展雖有歷史卻並不算蓬勃,並無國級別賽事,選手多從國中開始養成,中運、全大運過往都非必辦項目,有一屆沒一屆。

非全中運、全大運必辦賽事,願意支持成隊學校自然就少,不過去年起拳擊進駐全大運,今年全中運也有拳擊項目,既然大半選手從國內開始養成,高中大學的賽事常設就顯得重要。

上述談的都屬業餘拳擊範圍,但職業選手多半從業餘轉進,發展不普及整體水平如何提高?如何有更多選手來源進入職業?更何況職業賽以男子選手爲主力

現今奧運男子有10個量級,女子3個量級,代表着13面金銀牌,還有26面銅牌的機會,不談奪牌數,如果未來臺灣在奧運拳擊能拿到的參賽資格更多,就代表發展到一定的水準,再談職業或許有搞頭。

且能輸出的好手夠多,吸引到國際級職業組織的協助,會更添助力

▲(圖/資料照/達志影像/美聯社)

接收更多精彩賽事,歡迎加入《ETtoday運動雲》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