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市場競爭促進供需動態均衡——客觀辯證看待產能問題之三

(原標題:全球市場競爭促進供需動態均衡——客觀辯證看待產能問題之三)

近期美方一些人炒作“中國產能過剩論”“中國產能衝擊論”,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作出了有力迴應,國際上一些有識之士紛紛予以批駁,認爲這些論調毫無事實根據,“寧願把自己的失敗歸咎於別人,也不願面對現實”。

法國企業家阿諾·貝特朗發文指出,從產能利用率、庫存水平以及利潤率這三個關鍵指標分析,目前沒有跡象表明中國“產能過剩”。彭博社分析顯示,在電動汽車領域,中國絕大多數排名靠前的汽車出口商的產能利用率均處於國際公認的正常水平。如果真的存在所謂“產能過剩”“低價傾銷”,那麼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應該價格持續低迷纔對。但事實上,中國出口部分新能源汽車價格高於當地電動車型。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平均每輛出口價格爲5000美元,2022年則增加到2.2萬美元,當年對歐洲出口的均價更是達到3萬美元。

在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看待產能問題,應當秉持市場經濟原則和價值規律。以市場眼光看,產能多少是由供需關係決定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供需均衡是相對的,不均衡是普遍的。以移動通信工具發展爲例,從價格昂貴的大哥大,到便攜方便的小靈通,再到功能強大的智能手機,在市場供需的動態均衡中不僅實現了產品性能的迭代升級,也帶來了產品價格的大幅降低。新能源汽車領域也是如此,目前中國乃至全球對綠色產品的需求激增,優質產能不僅不過剩,還能帶動更多有效需求。實際上,合理的適度的產大於需有利於充分競爭和優勝劣汰,有助於激勵微觀主體改進管理和技術、提升效率。長期處於供不應求狀態的行業,微觀主體往往沒有動力更新技術和改進服務。

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不同國家在各自強項產業上的產能大一些,在其他產業上的產能小一些,這是由各國的比較優勢決定的,符合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以新能源汽車產業爲例,中國新能源汽車專利公開量佔全球的70%左右;全球唯一一座新能源汽車“燈塔工廠”,坐落在廣東廣州;在長三角,一輛汽車所需配套零部件,4小時車程內可全部解決……中國的新能源產品在市場上具有較強競爭力,主要是因爲相關產業通過長期研發投入積累了技術優勢,同時依託國內較強的產業配套能力、超大規模市場、豐富的人力資源等,形成了綜合性競爭優勢,是通過不斷的科技創新和充分的市場競爭塑造形成的。通過發揮比較優勢,推動技術創新和成本下降,讓各國消費者以更低的代價獲得更優質的產品和服務,也是全球分工合作的意義所在。

公平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通過全球市場競爭促進供需動態均衡、實現優勝劣汰,才能真正塑造產業競爭優勢。應當看到,產業補貼是世界通行做法,美歐很多國家都有,有的國家補貼項目更多、面更廣、補貼額度更大,美國就對國內清潔能源產業提供了數萬億美元的補貼。中國的新能源產業優勢是靠真本事獲得的,而不是靠政府補貼形成的。指責中國政府在相關領域的補貼扭曲了要素和產品價格,無疑是倒打一耙,這種“補貼有害,你快放下,讓我來”的錯亂,旨在爲本國謀求更有利競爭地位和市場優勢,是赤裸裸的經濟脅迫和霸道霸凌。期待有關國家秉持開放心態,堅持公平競爭,打造國際化、市場化、法治化的經貿合作環境,與中國一道實現共同發展、互利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