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全球視野和市場規律出發客觀辯證看待產能問題
編者按
近期,國內外各方面關注中國新能源產業產能相關問題。對此,我們要堅持以市場眼光和全球視野,從經濟規律出發,客觀、辯證看待。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判斷相關領域產能是否過剩,關鍵要看全球市場的需求和未來發展潛力。中國出口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等,不僅豐富了全球供給,緩解了全球通脹壓力,也爲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綠色低碳轉型作出巨大貢獻。近日,我們將通過本欄目陸續推送系列評論,幫助各方更好了解新能源產業發展現狀及趨勢。
最近,國際上有些政客和媒體把中國新能源產品出口與“產能過剩”相關聯,這既違背經濟學基本邏輯,也與客觀事實嚴重不符。必須指出的是,在市場經濟運行、國際分工合作條件下,國際產能格局的形成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製造、中國產品爲世界各國提供優質高效供給,爲全球綠色低碳發展提供強大動力,爲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提供了堅實支撐,也爲全球繁榮和可持續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一、全球產能佈局是市場規律和經濟全球化共同作用的客觀結果
以全球視野看,供給和需求都具有全球性,各國的產業結構以及不同行業的產能水平是由各自比較優勢決定的。按照經濟規律,各國依據自身的比較優勢開展分工合作,是全球要素資源優化配置的重要路徑,也是提高生產效率和民衆福祉的重要舉措。當前,一些國家的加工製造產品爲全世界所歡迎,一些國家的高精尖產品面向全球銷售,都是國際分工不斷深化和全球市場公平競爭的結果。對於微觀主體而言,根據市場化原則和世貿組織規則,發揮自身優勢擴大生產能力、面向全球需求擴大銷售市場是各國企業的天然選擇,跨國企業也正是在這種規律作用下發展壯大起來的。需要注意的是,將供需平衡限定在一國範圍內,忽視市場經濟下的比較優勢,把各國出口優勢優質產品等同於“產能過剩”,實際上否定了國際分工的合理性、經濟全球化的規律性,違背了深化國際合作、共生融合發展的大勢潮流,將給全球經濟發展和各國人民福祉造成巨大損失。
二、把供需波動等同於“產能過剩”是違背市場經濟規律的常識性錯誤
以市場眼光看,產能是否過剩取決於供需關係。一方面,由於供求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企業很難精準預判市場形勢,產能調整與需求變化往往並不同步,供給等於需求的“絕對平衡”是偶然的、瞬時的,更多時候是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不斷優化調整的“動態平衡”。實際上,宏觀經濟週期、消費者偏好調整、貿易壁壘、技術進步、自然災害等因素都會加大企業調整產能的難度,任何國家都會出現某些行業、某些時段供需不匹配的現象,局部的供需缺口與整體的動態平衡並無矛盾。另一方面,從產業生命週期視角看,一些新興產業在完成技術積累和市場培育的初期階段後,企業爲搶佔市場會大量投資、新增產能,這就是新興產業的“潮涌”現象。“潮涌”會導致產能規模在某個時間點超過當時的需求,但這種現象是階段性的,也有利於通過市場競爭加快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隨着市場需求持續擴大、新興產業進入成熟期,有競爭力的企業和優質產能逐漸脫穎而出,相對落後的產能退出市場,供求自發調整並歸於動態平衡。把這種現象簡單認定爲“產能過剩”,既忽視了市場機制在供求關係變化中的主導作用,也不符合產業發展的一般規律,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如果經濟領域專業人士提出上述觀點,更是有故意混淆視聽、歪曲事實以達成不可告人目的之嫌。
三、中國始終是全球繁榮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貢獻者
(一)中國深度參與全球分工和合作,是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運行的重要支撐。中國依託完備高效的產業體系,持續發揮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運行“穩定器”作用;中國企業憑藉過硬的技術和高質量的產品,成爲各國企業的商業合作伙伴和消費者的優選生產商,蘋果公司供應鏈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供應商來自中國大陸,寶馬公司在中國有超過460家本土供應商。隨着創新能力提升,中國企業正在成爲領先技術的重要供給者,在汽車領域,多家跨國公司與中國新能源車企加快技術合作步伐,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技術創新爲全球汽車行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二)中國積極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是推動全球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力量。中國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出發,大力倡導綠色發展理念,全面推動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既有主張、也有實幹,充分展現了負責任大國的擔當。中國的水電、風電、光伏、在建核電裝機規模等多項指標連續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清潔發電體系;中國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成爲全球熱銷產品,可再生能源產品出口到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向世界各國民衆提供了高質量的綠色產品,幫助發展中國家獲得清潔、可靠、用得起的能源,爲全球綠色低碳轉型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三)中國堅定維護市場經濟原則,是各國企業紮根發展的理想沃土。中國堅持市場經濟和公平競爭原則,全面保障外商投資企業國民待遇,持續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以開放平等包容的姿態歡迎各國企業來華投資,讓各國企業充分共享中國發展機遇。在市場端,中國大市場建設惠及全球,2023年,特斯拉上海工廠生產94.7萬輛,在中國市場交付60.3萬輛,約佔其全球市場的1/3。在投資端,多數外資企業對中國發展前景充滿信心,一季度新設外資企業數同比增長20.7%,德國、東盟對華投資分別增長48%、5.8%;科爾尼發佈的《2024年外商直接投資信心指數(FDICI)報告》顯示,中國從去年全球第7位躍升至今年的第3位,位居新興市場排名榜首。正是看到中國的廣闊發展空間,越來越多的優質外資企業選擇與中國同行,投資中國、贏得未來。(作者:國家發展改革委 金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