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水也是合理的報應
每天總看到鄭明典發文,宣稱又是聽到「一聲雷」,又是推測「快入梅」,堂堂氣象權威在乾旱天氣中如今卻是大半年永遠「說不準」!除了宜蘭、花蓮東側迎風面不時有雨,整個臺灣全島的土地依然都在乾涸飢渴。
一度訴諸的民間「登壇祈雨」,當然也摸摸鼻子再不討論了,任何神鬼法力祭祀,平時也得要長期修練且獲得證量,臺灣基層民間根本沒有祈雨的人才,祭壇上下儀軌進行全都是「瞎子摸象」,能夠求到雨纔有鬼!
而臺灣來到20年來僅有700多毫米的空前乾旱,眼下只能巴望延遲不樂觀的「梅雨」以及入夏後的「颱風」了。而人類總把乾旱問題歸因在不可預測的「氣象」,彷彿能做的僅有「水資源分配」,但這些已經都是末端現實的應變意識,諸多問題的真正源頭在哪?
臺灣一向「到處都是水」,所以也就從來沒有任何真正珍惜、研究、探討水資源的政府、民間機構。臺灣所有的「水」,幾乎全都來自島嶼羣山爲這片土地攔截的風雲水氣,成爲雨水滲地入河。北部地區或許知道是大屯、七星山脈的巍峨功勞,整座島嶼從南到北,中央山脈各地羣山、河流的地理氣象關係,則幾乎無人知曉。
臺灣人確實從來「看天不看地」!相較於地理結構相近的日本、南韓,對於土地與生存關係的基本意識廣繫於民間信仰裡,有非常深遠的歸因定義:「山有山神、河有河神」且傳流千年!富士山相對於日本人、漢江相對於韓國人,始終有着非常深邃甚至如父如母的民族情懷,各地方村落也都傳承着各類定期祭祀的文化信仰活動。
而臺灣雖說民間信仰看似豐富,但9成以上的神明人物都是「人間屬性」,與島嶼原始土地的連結堪稱徹底斷層。臺灣幾乎完全沒有「河神」!縱使各地原住民略有祖靈的傳說,最終也沒有譜系清晰的「山神」!全島偏遠各地雖然都有福德正神(土地公)的座落,卻也依然僅是模擬地政、戶政的對價歸屬。
嚴格來說,臺灣的「歷史、地理」系統從來都沒有真正進入大衆的教育學習及目光意識之中。別說難以熟記的島嶼羣山,就連立霧溪、濁水溪、曾文溪這些主要河川,臺灣年輕世代如今或僅極少數能知。臺灣人民與這座島嶼的失根脫離,比想像還嚴重!
掛在臺灣人嘴上彷彿「善良、感念」,骨子裡卻往往盡是毫不客氣的「耗用、奪取」!面對這波乾旱缺水,政府民間到處都在成百上千的瘋狂「打井」,竟然壓根沒有任何學者、單位同時進行地下水脈被豪奪之後,可能「地層下陷、水資源破壞」的長遠影響?!
於是不得不說,在如此欠缺對土地真實的「尊重、敬畏、珍惜」的集體意識下,無論從基層人心信仰、政府機關施政的集體空洞與無盡掠奪之後,整座臺灣島嶼所有羣山、諸河順應一個天數氣象的循環「給點教訓」,也是很天經地義的事了!
想來臺灣缺水的原因中,必然包括瞭如此一種集體的「忘恩負義」!這種因果循環的懲罰,就連厲害的媽祖與各地諸神當然也無從干預。也因此「耗水最巨」的臺灣電子科技業,或許最應該去追溯臺灣島嶼土地的山河現況,宣揚情懷且投入維護。科技創新總挾帶大規模的耗用破壞,莫要輕易小看大自然無聲的反撲反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