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DNR迴歸單純倫理 醫:醫療資源不足纔是死亡率上升主因

指揮中心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日前表示,除了死者年齡偏高的因素,約莫2成死亡個案簽署DNR,否則其實救得回來,該言論除了遭批冷血,也讓一線醫護不平,認爲DNR應迴歸到單純的倫理。(本報系資料照)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日前表示,臺灣新冠疫情死亡率高於全球,是由於2成死亡個案簽署DNR(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此言一出引起一線醫護與各界反彈,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整合醫學照護科主治醫師姜冠宇今(7)日於臉書表示,醫療資源不足纔是死亡率升高的原因,請將DNR迴歸單純倫理問題,勿讓DNR溝通處置成爲病患心中的恐懼,並否定疫情過程整體醫護的努力。

根據媒體報導,臺灣新冠疫情死亡率約全球平均2.2倍,且發現有「死得太快」的現象,指揮中心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日前表示,除了死者年齡偏高的因素,約莫2成死亡個案簽署DNR,否則其實救得回來,該言論除了遭批冷血,也讓一線醫護不平。

姜冠宇表示,疫情發展初期,本來死亡率就會特別高,除了很多母數都藏在社區尚未被發現外,再來就是醫療資源不足,舉例來說,去年武漢的疫情實際死亡率曾高達近25%,隨着時間調整,死亡率自然就會下來;更細節來說,當時醫療系統處置無法達到對病人的最即時、最優化,例如疫情5月中旬爆發,6月初瑞德西韋才改成由醫院內部給予,在此之前都是寫信給地方衛生局審覈,藥物才過一段時間來,最好的處置時間很容易錯過。

「DNR僅是徵詢患者家屬意見的過程,真正造成死亡率提高,是疫情指數上升時的醫療資源不足。」姜冠宇強調,醫療量能不足纔是新冠病人的死因,DNR應迴歸到單純的倫理,DNR不代表我放棄你、我救你會遭殃所以見死不救,針對每個病人的治療,判斷病情可逆不可逆都是在投石問路,每個照護經驗累績下來都是爲後人種樹,病情可逆之下,該做就做,是每一個臨牀醫療人員都會有的本能

姜冠宇指出,臺灣新冠死亡率未來會降低是必然趨勢,無須爲數字不好看而感到不安,勿讓數字被錯誤詮釋,更勿讓DNR溝通處置成爲病患心中的恐懼,導致整體醫護的努力遭到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