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現實主義光輝照見中國電影未來——中國電影人談新時代創作
新華社鄭州9月27日電 題:讓現實主義光輝照見中國電影未來——中國電影人談新時代創作
在疫情衝擊和產業變革雙重影響下,中國電影產業迎來新發展機遇的窗口期。在機遇與變革並存的時代浪潮中,每個電影人都是參與者、實踐者,也是推動者。
面向人民、聚焦時代、觀照現實,這是新時代對中國電影提出的課題。電影如何更好與時代生活的火熱圖景交相輝映?日前,在河南鄭州舉行的2020年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上,這個課題引發中國電影人的思考。
千百年來,來自現實生活、散發着泥土芬芳的詠歎,形成了中國文學和藝術的現實主義源頭。
“現實沃土澆灌出了中國電影繁榮發展的參天大樹。”中國影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張宏說。
今年的疫情曾一度令電影界進入“嚴冬”,但影院有序恢復放映後,市場加溫的速度遠超想象。
“熬過了漫長、隔離、孤單的日子,人們急切回到影院,渴望真切鮮活的熒幕故事。”中國電影基金會理事長張丕民認爲,創作者、藝術家更應清醒地思考,以怎樣的作品承擔起當代社會責任。
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傅若清指出,無論是書寫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拼搏奮鬥的發展歷程,還是反映中國人民上下一心抗擊疫情的艱苦鬥爭,都爲取材於現實的中國故事賦予溫潤人心的精神底色。以中國故事展現中國精神、中國力量,正是當代電影人的使命和擔當。
“藝術來源於生活,羣衆是我們的創作源泉。”主演過《白毛女》《黨的女兒》等影片的92歲老藝術家田華說,“我沒離開時代、沒離開生活、沒離開人民,還要盡最大努力發出光和熱。”
明年,田華將參加一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主題影視作品的拍攝,繼續爲觀衆走心演繹角色。
“現實主義是電影的永恆話題。”張丕民說,在中國電影從“大國”向“強國”邁步攀登的關鍵時刻,只有現實主義力作才能在國際上爲中國電影爭得應有的民族尊嚴。
上世紀80年代,國產電影曾誕生了一大批以現實主義創作方法表現中國的現實、反映人們真實思想情感的電影,中國電影的藝術質量和思想質量得到空前提升。
“這一時期的輝煌就是由改革開放、思想解放帶來的。”78歲的導演謝飛指出,在新的歷史拐點,全球進入電影發行與網絡聯合的時代,中國電影如何再現輝煌,需要電影人進一步解放思想、守正創新。
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與創作觀,是一代代電影創作者一生的追求和重要課題。
導演李少紅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電影的發展伴隨着整個國家政治經濟發展的過程,國產電影的很多優秀之作都與時代息息相關。
“它們講述了一代代人如何尋找人生支點,如何將生活與時代接軌。”李少紅認爲,這些現實主義作品精確地踩在時代熱點上,傳達了創作者看待世界和社會的眼光,成就了經典。
談及現實主義及其創作,導演王小帥說:“導演就是一個講故事的人。最能觸動我的,是人們價值觀的變化、情感的撕裂,以及將這一切囊括其中的無比豐富、變化巨大的時代。”
王小帥說,他想作爲一名時代的“在場者”,把攝影機對準現實中的人,講述並記錄他們的故事,爲時代留下影像與記憶。
在萬物互聯的5G時代,電影人更應把現實主義傳統注入技術革新的創作潮流裡。傅若清認爲,中國電影要探索更具差異化和獨特性的呈現方式,以現實作品的價值迴應觀衆的熱切期盼。
尋找好題材:映照當代中國
什麼是好的現實題材電影?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尹力認爲,好的現實題材,能令觀衆走出影院還有所思考,能讓每個人的命運都得到映照。
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大地上,14億人民正在上演波瀾壯闊的活劇。“這些爲電影藝術創作提供了豐厚素材。”尹力認爲,情感共鳴是現實主義電影的魅力所在,用逼真的質感呈現出的現實能讓觀衆看到,他們的生活也是一種藝術。
“只有活在現實生活裡面,我們纔有力量。”《一點就到家》導演許宏宇說,“現實主義是一個空間、一個社會、一個時代,呼籲我們去擁抱當下所發生的一切。”
這部講述三個年輕人從大城市回到雲南古寨創業的現實主義影片,作爲本屆電影節開幕影片24日晚在鄭州首映。
這些年,許宏宇一直在尋找反映現實生活的題材,“活在當下,就是追尋本心的旅程,這也是年輕人迴歸鄉村的真諦。”
張宏建議,中國電影人應立足於中國人不斷奮鬥、書寫中國傳奇的堅實大地,深切雕刻民族奮進的靈魂,以內生動力追求電影的高質量、內涵性發展,在全球文化重構的格局中傳承、引領中國文化。
現實主義的光輝,不僅映射中國電影的光輝歷史,也將照見它的恢宏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