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怎麼變成鮭的
1976年十年文革結束,歷劫餘生的巴金被放出「牛棚」後,終生苦苦反思:「十年浩劫究竟是怎樣開始的?人又是怎樣變成『獸』的?」
2021年3月,日本知名壽司連鎖店推出姓名中有「鮭魚」同音同字的民衆,可以享有「全桌免費」的優惠,數天內全臺超過300人改名鮭魚。日本媒體驚歎:日本人都無法複製這種事。原因之一是:臺灣人「沒有心理障礙」。這話真太「本音」了!27年教改,逐步解構了歷史、文化、道德,「人」就這麼變成「鮭」了。
教改首先解構國族概念。減少文化經典,因爲那是在灌輸「中國認同」。歷史不必再背「唐堯虞舜夏商周…」朝代名,要略古詳今,要同心圓,要背原住民16族,外加日治的豐功偉業。於是「中國」、「中華民國」,都成爲虛無的概念,可有可無。
「臺灣」當然挺具象,但是臺灣90%以上的人都是漢民族,主流本土語言是「閩南語」,文字是「中國字」,過「中國年」,端午節爲屈原吃「糉子」…,反而跟原住民不太熟。想建構自己是偉大的「臺灣民族」,地基有點不穩,圖像有點奇幻。
國族解構,宗族自然產生骨牌效應。清明掃墓,墓碑上刻着「平陽」 「河南」 「太原」…,那是啥米?哦,原來阿公阿嬤來自中國,那麼「阿公阿嬤是外國人?跟我們不同國。」早些年這是玩笑話,現在的孩子可是很較真呢!他們正在逐步解構與過去世代的關聯性。如果有一天,「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都可能被認爲是外國姓,名字還能讓孩子尊重、自我期許、終身相隨嗎?
接下來當然是解構文化。當課綱把印記鮮明的「中華文化」改爲模糊籠統的「多元文化」時,臺灣社會運作就失去了依循的準則,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啥,大丈夫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呸,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
「改名增加戶政事務所工作量?蛤?又不是增加我的工作量。」連名作家也在旁搖旗吶喊:「貪小便宜有什麼不對?」「廉恥」一文已被下架,禮義廉恥成爲空谷跫音,「人」就這麼變成「鮭」了。
鮭族只貪小便宜,沒有價值堅持,「沒有心理障礙」,架空中華民國,卻無能力捍衛臺灣國。習近平何須文攻武嚇,重金都不必,施點小惠,「連改名都可以了,統一有什麼困難呢?」不過改個國名罷了。臺灣的未來,一葉落而知秋。(作者爲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