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這個世界,是我們人類的天性

開欄的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科技創新已經成爲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支撐,成爲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變革進步的強大引領,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佔領先機、贏得優勢。

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加強科學技術原始創新,是我國幾代科學家夙願與堅守。旨在獎勵“在中國做出的重大原創性科學技術成果,促進中國科學技術事業發展”的陳嘉庚科學獎,見證了那些在漫長平凡歲月裡,爲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科技原始創新默默奉獻的探索者。在浩渺無垠的認知宇宙中,他們的科研成果如星芒般瑩瑩閃光,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科學家努力鑽研,勇攀科學高峰。

在2021年兩院院士大會即將召開之際,本報開設《光明訪名家・創新之光》欄目,走近獲得2020年度陳嘉庚科學獎的科學家們,瞭解他們的科研生涯和心路情懷

短袖T恤牛仔褲雙肩揹包、自行車……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院長高原寧就這樣每天隨着人流,匆匆穿梭在偌大的燕園和北大東門外成府路。這位有着一米九五的身高和一頭灰髮,每天騎車飛奔在中關村附近的“理工男”,平時並沒有什麼獨特的愛好,但談到物理學,他自言其中有至樂的享受,這給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學了物理學,世界就是另一番景象

2021年1月26日,站在北京大學優秀中學生寒假學堂的講臺上,高原寧動情說:“當我們把目光投向遼闊天空,投向無垠宇宙。蒼穹黑暗茫茫,但是人類依然憑着智慧、勇氣和毅力,一步步地向宇宙最深處進發,一次次地認識自我、挑戰自我、超越自我。物理學照亮了世界,也照亮了人類文明。作爲手擎科學火炬的物理人,我們怎能不驕傲?”

1979年,高原寧從牡丹江第一中學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那時的偶像楊振寧李政道,那時的口號是“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對於16歲的我來說,學物理絕對是第一選擇,根本沒有‘之一’。”高原寧嘴角上揚,綻開溫和的笑容,“當我60歲的時候,再有人問我,答案仍是唯一的。”

“學了物理學,世界就是另一番景象了。”用高原寧的話說,“科學訓練是深入骨髓的,它造就了今天的高原寧”:科學知識、科學思維和科學訓練不僅僅被遊刃有餘地用在專業領域,即使是生活中的人與事,他也已經習慣以科學的態度去面對,以科學的方法去處理。

“有沒有想過,哪天不再從事物理研究了?”記者問。

“我好不容易考上中國最好的物理系,接受最好的物理學教育,有機會在世界規模最大的大科學裝置上做前沿的研究,怎麼會捨得放棄呢?”高原寧笑言

從事基礎研究的人,要做就要做到極致

1964年,美國物理學家默裡・蓋爾曼和喬治・茨威格提出夸克模型。理論物理學家對奇特強子提出種種想象,但在其後的近四十年一直沒有得到實驗證實。2003年,非對稱正負電子對撞機上的貝爾實驗首先發現四夸克態。那麼,五夸克態是否存在呢?2015年,高原寧領導的LHCb(大型強子對撞機底夸克探測器國際合作實驗)中國研究團隊爲率先發現五夸克粒子作出突出貢獻,爲探索強相互作用非微擾性質打開了一個新窗口。

從理論物理到實驗高能物理,高原寧數十年潛心於基礎研究。在他眼中,“‘科學’和‘技術’儘管聯繫緊密,歸根結底是兩個概念”:前者的任務是發現自然界基本規律探究自然界的奧秘;後者則是對自然規律的應用和實踐,要爲經濟社會發展賦能。“我一直認爲,基礎研究是創新和自立自強的源頭。從事基礎研究的人,要做就要做到極致。”高原寧說。

在高原寧看來,認識這個世界,是人類的天性之一。而物理學正好可以幫助我們從不可見到可見,從不可及到可及,從不可知到可知――“有些時候當然會很波折、很艱難,但我依然選擇樂觀”。

會有更多中國人的名字,閃耀在人類文明進程

高原寧常說自己是幸運兒,而新時代開放的環境和更多的機遇,讓他更堅信“當今是做科研最好的時期”。

“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國家正在加大投入,大力培養和引進國際一流人才和科研團隊,加強國際科技交流合作,這讓他們可以無後顧之憂地追求事業。”看到新時代不斷成長起來的年輕一輩,高原寧滿懷信心,“我希望,中國高能物理界的年輕人膽子再大一些,視野再寬一些,要更加敢於懷疑、敢於試錯、敢於糾偏,保持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敬畏心。至於我自己,未來應該是更多地貢獻經驗,引導他們在國家重大科研任務和國際大科學計劃中‘挑大樑’,有所作爲。”

“一定會有更多中國科學家引領世界科學前沿,一定會有更多中國人的名字,閃耀在人類文明進程中。只要心無旁騖去做,其他的就交給時間去驗證吧。”臨近採訪結束時,高原寧如是說。(劉華東 杜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