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痛OUT! 戰勝類風溼性關節炎 做到這3件事很重要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又是「把自己當醫生」造成的遺憾!一名從事服飾批發工作的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發病時曾乖乖配合治療,一陣子後自覺關節疼痛和腫脹的症狀已獲得改善,擅自減藥甚至停藥,結果再次就診時,已經關節變形,連一般人可以輕易搬動的衣物箱都移動不了,後悔不已!
類風溼性關節炎簡稱「RA」(Rheumatoid Arthritis的縮寫),是一種慢性的發炎性疾病,一旦發病,患者的日常生活容易因關節疼痛、腫脹和僵硬等症狀而受到影響,且隨着病程發展,部分嚴重患者甚至面臨關節變形、行動力和活動力受限,必需動手術做矯正或置換人工關節。
高雄長庚醫院風溼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陳英洲表示,目前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治療武器很多,患者應積極治療,以同時達到「舒緩疼痛、預防變形、控制不發炎」的三大目標。而要確定這三項都達標,必須靠多面向的評估工具,且至少要有以下3項:
1.病患主觀感受和表現症狀:患者若感覺關節紅腫熱痛或僵硬,一定要勇敢說出口,另若發現合併有關節以外的系統性表徵,例如:乾燥症(口乾、眼乾)、眼睛虹彩炎,以及胸部或脾臟腫大等,都需一併告知醫師。而即使病患不說,醫師也應該仔細觀察和主動詢問。
2.抽血檢測發炎指數:配合國際指標DAS-28(28處關節疾病活動度評估),定期抽血檢測ESR(紅血球沉降速率)和CRP(C反應性蛋白)兩大發炎指數,若發炎處於低度疾病活性或完全沒有活性的狀態,代表病症控制良好。
3.醫學影像檢查:X光檢查可看到關節變形的情況,但難以觀察到周邊軟組織的變化。被形容爲「醫師的第二把聽診器」的關節超音波,正好可以彌補這項檢查缺口。
高解析度關節超音波可以顯示出關節膜增生、不正常血流、關節腔積水和貝克氏囊腫(膝窩囊腫)等異常情況,幫助醫師在門診快速地發現病症惡化和關節變形的警訊,及時調整治療處方。另一方面,病患也能在每次回診時,馬上透過關節超音波看到當下的疾病變化,心生警惕或治療有感,進而更願意遵從醫囑。
忍痛不說!小心耽誤治療會加速關節變形
陳英洲醫師指出,風溼性關節炎患者只要乖乖配合醫囑,積極治療,大部分病人都可以治療達標。即使是中重度患者,目前也有新一代的口服小分子藥物或針劑生物製劑,可以幫助控制發炎和疼痛,讓腫脹獲得改善。其中,臨牀觀察發現口服小分子藥在某些情況有較佳的改善關節腫脹效果,又可以免去打針的痛苦、攜帶方便,普遍較受年輕族羣的青睞。
無論是哪一種臨牀評估效果不佳,都應該儘快告知醫師,調整藥物處方,幫助病症獲得良好的控制。舉例來說,「關節疼痛」是臨牀患者的主訴症狀之一,但也有不少患者善於忍痛、遇痛不說,往往錯失及早治療的良機,結果不但導致發炎和疼痛症狀加劇,加速關節變形的病程;而未能長期追蹤,未來併發惡性淋巴瘤的風險也可能提高。
及早控制發炎和疼痛 保有正常生活不是夢
醫師呼籲,雖然類風溼性關節炎是一種無法根治的疾病,但患者不要放棄希望,只要及早積極接受正確的治療,讓發炎和疼痛控制得當,患者既可預防或延緩關節變形,也能保有正常的生活,繼續朝夢想中的人生邁進。
資料來源: 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