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芯片巨頭阪本幸雄:被美韓逼上絕路,爲報仇72歲加入中國企業

來源:法制播報

2019年,在中美兩國的關係正鬧得不可開交之際,日本曾經的一名芯片巨頭阪本幸雄忽然宣佈投靠中國,而此時這名芯片大佬已經72歲了。

72歲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已經到了頤養天年的年紀,更何況身爲曾經的芯片巨頭,手中也攢下了不少的資產,爲何會選擇在這個時候離開日本,加入中國呢?

實際上,阪本幸雄之所以做出這樣的選擇,是因爲他的芯片事業在美國和韓國的聯手下被搞垮,他不甘心就此一蹶不振,才主動加入中國,只爲了復仇,徹底出一口惡氣。

阪本幸雄是如何被美韓擠壓的?他的復仇如今怎樣了呢?

阪本幸雄接受採訪畫面

阪本幸雄這個名字從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就和半導體行業密切結合在了一起。

從大學畢業之後,他直接放棄了當時最熱門的行業,選擇了進入半導體行業,當時阪本幸雄身邊的人都對他的選擇感到困惑不解,他們知道阪本幸雄是一個坐不住的人,如何能夠進入一個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的行業呢?更何況,半導體在當時只是一個冷門的行業,並不是從業的最佳選擇。

可是阪本幸雄並沒有理會身邊的人的疑惑,而是一股腦就鑽了進入,自此之後便再也沒有考慮過其他行業。

但是作爲一名從體育大學畢業的學生,一個半吊子想要進入這個行業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剛到公司的第一天,他就被告知,要從最基本的一名銷售開始幹起。

銷售是公司中最底層的員工,年輕氣盛的阪本幸雄對此感到有些氣憤,然而當他被問到要如何發展芯片行業,芯片行業又有着怎樣的前景時,他一時語塞,意識到了自己對於芯片行業並不是十分了解,便死心塌地的做起了銷售。

阪本幸雄是一個不服輸的人,雖然只是一個銷售的職務,他也一定要做到最好。

在這股拼勁兒的支撐下,阪本幸雄很快就從一名普通的銷售人員成爲了銷售組長、銷售經理,他的爲人處世受到了所有客戶的稱讚。

阪本幸雄的上司看到了他身上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出衆的工作能力,便主動向公司引薦,最終阪本幸雄竟成爲了公司的副總裁。

身爲行業內的標杆,阪本幸雄成了衆人爭相學習的對象,只要是他經手的單子,不僅從來沒有出過差錯,數額也是大得驚人,就這樣,阪本幸雄憑藉自己積攢的人脈和能力,一步步成爲了公司內的一把手。

阪本幸雄演講畫面

進入80年代之後,隨着科技的迅速發展,芯片行業開始崛起,走入了快速發展的時期,這時候,曾經那些嘲笑阪本幸雄的人才閉上了嘴。

與此同時,美國和韓國的芯片行業也先後崛起,對日本的芯片行業的生存空間造成了一定的威脅,爲了制約日本芯片的發展,美國還和日本簽署了《美日半導體協議》。

一時間,阪本幸雄的事業受到了極大地打擊。

可是在業內有着響亮的名號的阪本幸雄,走到哪裡都是一塊香餑餑,很快,日本的各大企業都向他伸出了橄欖枝。

阪本幸雄一不做二不休,乾脆直接跳槽到了神戶制鋼的公司。爾必達公司爲阪本幸雄提供了一個更加廣闊的平臺,這也成爲阪本幸雄走上人生巔峰的開端。

阪本幸雄曾跳槽到了神戶制鋼的公司,成爲其走上人生巔峰的開端(資料圖)

9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衰退的時候,在美國的扶持下,三星集團開始和爾必達公司搶佔市場,不斷地侵蝕着日本的企業。

面對美國和韓國的聯手阻撓,阪本幸雄臨危受命,親自出任公司的CEO。

此時的他肩上承擔着巨大的壓力,日本的芯片行業正面臨着一個階段性的挑戰,美國的制約、韓國三星集團的擠壓使得原本就羣龍無首的日本市場愈發混亂。

這樣的無序的狀態也爲阪本幸雄提供了一個極佳的機會,他做了多年銷售,對市場原本就有着極其敏銳的洞察力,因此他當即進行了一番詳細的市場調查,最終發現電子設備的使用量正在連年攀升,尤其對於人們日常出行來說更加便利的移動電話,阪本幸雄便將注意力轉移到了芯片的開發和研製上。

爾必達公司曾是芯片行業的領頭羊,阪本幸雄一時風頭無出其右(資料圖)

爲此他甚至拿出了一大半的家底,將公司大部分的研發經理注入了芯片的研製上,這樣的舉動在當時可以說是一步險棋,面對未知的市場走向,沒有人能預料到未來會朝向哪個方向發展。

他期望的芯片究竟能不能研製出來?研製出來之後又能否適應市場,再次成爲一個現象級的爆款?成功總是伴隨着巨大的風險,阪本幸雄爲此堵上了一切,因爲如果這次賭成功了,他們將會成爲日本芯片行業的領頭羊。

幸運的是,阪本幸雄賭對了。

這樣的芯片一經問世,就收到了多方關注,世界各國的各大廠商紛紛前來向日本訂購新出的芯片,這樣的芯片在世界範圍內也大受好評。

很快,阪本幸雄手中的大訂單一個接着一個,爾必達公司更是僅用了短短几年時間,就成功在日本上市,成了當時的市場巨頭,也成了芯片行業的領頭羊。

阪本幸雄一時風頭無出其右,就連美國和韓國也被其光芒所掩埋,一時間在市場上沒了消息。

此後阪本幸雄便將公司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研製芯片上,他們幾乎每出一個新的芯片,就會成爲當時的爆款。

爾必達公司的芯片質量好、價格更公道,所以越來越多的廠商開始放棄美國或者韓國的芯片,轉而投向了日本的市場。

這時候日本的芯片市場充滿了活力,美國和韓國的市場開始陷入了低迷,這讓號稱“世界霸主”的美國如何能嚥下這口氣。

所謂樹大招風,爾必達公司迅猛的發展勢頭很快就引起了美國和韓國的“嫉妒”。

作爲美國的狗腿子,韓國和美國幾乎是一拍即合,當即決定對爾必達公司進行打壓。

阪本幸雄早早就意識到了危機的到來,憑藉一己之力,穩定住了公司和日本芯片市場的發展,也算是輝煌一時,然而這樣的輝煌在2008年經濟危機到來之時卻顯得不值一提。

2008年,隨着經濟危機的到來,全球的經濟陷入了停滯的狀態甚至出現了倒退,爾必達由於沒有足夠的經濟補貼,物美價廉的優勢也失去了一半,韓國的三星公司在美國的支持下,大幅度的降低芯片價格,毫不避諱地和爾必達公司打起了“價格戰”。

圖爲三星大廈(資料圖)

此時美國和韓國的籌備了多年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他們就是要全方位的擠壓爾必達公司的生存空間,侵佔日本的市場。

阪本幸雄身爲日本芯片市場的巨頭,隨他們的打壓自然是進行了強烈的反抗。

在嚴重的經濟危機的影響下,日元不斷升值,不少企業已經是自身難保,爾必達集團的承受能力幾乎已經到達了極限,沒有政府支持的情況下,想要憑藉一己之力對抗美韓聯手的擠壓,即便是阪本幸雄也獨木難支。

他不得不請求政府伸出援手,幫助爾必達公司渡過這次難關,然而日本政府1200億日元的投入就像是打了水漂,沒有起到半點作用。

阪本幸雄便開始各尋求幫助,他原本打算和歐美集團美光的CEO聯手,共同抵抗這次危機,雙方甚至已經商談到了最後關頭,只剩簽訂最終的條約。

阪本幸雄在公司破產後出席發佈會畫面

可是不知什麼原因,美光科技公司的CEO史蒂夫·阿普爾頓在月初乘坐飛機的時候,因爲飛機失事不幸遇難,這也導致雙方的價格談判懸而未決,爲爾必達公司又蒙上了一層陰影。

爾必達公司的債務越堆越高,就算是日本政府親自出面也已經是於事無補。

從2011年4月到12月的財報中已經顯示,爾必達公司的虧損已經足足達到了989億日元,最終,在美光集團的CEO出事3個星期之後,爾必達公司只好遺憾宣佈破產,退出了同美韓之間的競爭。

阪本幸雄半生的心血就這樣毀於一旦,但是更讓他感到扎心的是,還沒等他從破產的悲痛中緩過來,美國的企業就將爾必達公司收購了過來,已經將近70歲的阪本幸雄即便心中再有不甘,也只能看着自己曾經的心血落入他人手中。

阪本幸雄在這場博弈中徹徹底底的輸了,不少人都勸他:“你這個年紀了,就不要再去爭了,安心過完晚年就好了。”

阪本幸雄就公司破產鞠躬道歉畫面

可是阪本幸雄從來都不是一個服輸的人,雖然公司倒閉了,但是他畢竟是曾經半導體行業的領頭羊,手中掌握的東西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所以他決定,一定要重新找一個機會東山再起。

但是這時候的美國和韓國已經不再是他的首選,市場是殘酷的,阪本幸雄從這場博弈中看到的不僅僅是自己的不足,還有美國和韓國不光彩的手段,所以他不僅僅是東山再起,他還要“復仇”。

他很快就重振旗鼓,放眼在全世界尋找合適的契機,當國外的公司得知阪本幸雄打算重新“開張”的時候,邀請他的信件就像雪花一樣紛至沓來。

最終阪本幸雄將目光放在了中國市場,當時我國正在和美國暗中進行較量,雙方也是爭得難分伯仲,而阪本幸雄則是從中看到了中國市場巨大的發展潛力。

2019年,已經72歲的阪本幸雄經過慎重考慮之後,選擇了加入我國的紫光集團,紫光集團是清華大學成立的科研企業,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都具有極大地影響力。

阪本幸雄在2019年加入了紫光集團(資料圖)

這則消息在全世界都引起了劇烈的轟動,但是這一次卻沒有人質疑他的選擇,因爲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的眼光向來毒辣,而不瞭解他的人,沒有資格質疑他。

爲了迎接他的到來,紫光集團也是拿出了十足的誠意,他們在向阪本幸雄發出邀請的時候,便新成立了一個儲存芯片的項目,並且阪本幸雄已進入紫光集團,就成爲了紫光集團的副總裁,足見紫光集團對阪本幸雄的重視。

而阪本幸雄面對這樣十足的誠意,也絲毫不掩飾自己的野心,他將自己的畢生所學傾囊相授,並承諾,所有研製出來的新產品,中國都享有最優先的使用權力。

阪本幸雄的到來毫無疑問推動了我國芯片行業的發展,他對科研工作認真的態度也讓無數人感受到了他企圖向美國復仇的決心。

如今中美兩國再次爆發了激烈的競爭,這對於阪本幸雄來說或許也是一個難得的機會。

可讓人遺憾的是,由於種種原因,在紫光集團待了兩年之後,阪本幸雄選擇了離開,但他並沒有就此放棄中國的市場,而是選擇了進入深圳的升維旭公司,來繼續自己的研究和理想。

雖然已經75歲高齡,但他依舊活躍在“最前線”,向全世界召集有才能的青年人才,想要重走之前的方式,將企業做大做強,重新回到芯片行業的巔峰。

如今我國的芯片正面臨着巨大的挑戰,同時也在飛速的發展,阪本幸雄的到來對於我國來說是幸運的,對於75歲的阪本幸雄也是幸運的。

畢竟科研無國界,合作才能創造共贏,對於任何一個國家或者是科研工作,不外乎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