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行三萬步,特種兵旅遊爲啥火了?

特種兵旅遊的另一面,是基建還有商業體的巨大成熟。

「特種兵旅遊」包含兩個特徵:第一是「窮遊」,放在十年前,類似的「窮遊」也引起很多討論。老話講「窮家富路」,這種儘量少花錢的旅遊方式似乎總是容易被詬病。

第二是「打卡」,會在有限時間裡,必須趕到標誌性的景點,行程非常匆忙,和很多人想象中那種優哉遊哉,享受過程的旅行似乎很不一樣。

但事實上,自打我國旅遊行業開始,這種旅遊方式,就一直是年輕人旅遊的主旋律,只不過隨着時代不同,有了稍許變化。

所以這期內容,我就想聊聊我國旅遊的發展,以及特種兵旅遊是怎麼來的。

01

現在大家旅遊已經非常方便了,只要先確定目的地,各大網站搜索一下攻略,然後用攜程或者飛豬訂好機票酒店就行,甚至連我媽現在出去旅遊,都讓我教她怎麼在網上訂票了。

即使不想過於計劃,興之所至,拎包就走,只要不是去特別偏遠的地方,帶上身份證、手機就夠。有些地區,比如長三角、珠三角,想去周邊城市轉轉,高鐵班次甚至密集到你可以去了高鐵站再買票。

必須說明的是,我國旅遊市場的發展其實非常短。我們熟悉的這種找好目的地,就能買票、訂酒店,去那兒隨便玩的旅遊方式,其實是80年代開始才逐漸開放,90年代才成爲主流的,經歷了幾個階段,才走到今天的。

在此之前,旅遊一度被看作一種「資產階級生活方式」,甚至連旅遊這個詞都不敢隨便提。一個常被人們提起的例子就是在1978年的11月,有50個上海人乘坐一輛公共汽車,悄悄到了蘇州。當時沒人敢說是出來旅遊,只是說「散散心」。

可以說,1978年的中國,旅遊市場幾乎是一片空白。旅遊業務的主要目的是進行接待,和創造外匯收入。但即使如此,一年創造的外匯收入也不過2億美元。而同一時期的新加坡,通過旅遊業,每年都能吸引200萬外國遊客,帶來10億美元收入,是中國的5倍。

改變發生在1979年。

十一屆三中全會半年之後,「黃山談話」就明確了要「大力發展旅遊事業」,總設計師也明確提出「旅遊事業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

不過在旅遊業發展的定位上,被看作是經濟事業的一部分,也是外事工作的一部分。因爲80年代旅遊行業雖然逐漸復甦,但是大家也沒什麼閒錢去旅遊,旅遊市場的主要職責,包括各大旅行社在內,是服務和接待外國遊客,賺取外匯。

但是「窮」也阻止不了人們想要出去玩的熱情,所以那時候出現了許多周邊地區的「一日遊」、「兩日遊」活動。

以前面說的上海去蘇州爲例,這些客車原本是屬於上海第一汽車服務公司,公司的車隊主要是在工作日接送郊區的工人上下班,到了週日這天就閒下來了。

於是,車隊就成立了旅遊組,利用週日搞蘇州、無錫、杭州的一日遊。

也正是一汽的嘗試,讓上海的旅遊事業開始復甦,「蘇州一日遊」也成了當時的經典旅遊路線。

其實這個早年的經典旅遊路線,就已經有點「特種兵旅遊」的意思了。

首先從價格上來看,80年平均工資普遍在20-40塊,蘇州一日遊的收費是7.5。旅行社雖然也不是盈利爲目的,只掙五毛,但對於大多數剛剛緩過勁的家庭來說,這價格也算不上便宜。

其次從時間上來看,也相當緊張。因爲那時候還沒有雙休制度,只有一天休息時間,當天去蘇州當天回,第二天就要上班,匆忙程度也不啻休息5天跑3個景點了。

這樣的旅遊方式,其實一定程度上折射了整個80年代的旅遊氛圍。

02

我們可以簡單分析一下,旅遊這件事,之所以很耗費精力,主要是因爲它同時關乎錢和時間。如果細分一下,我覺得可以分爲三個要素:行、住和假期。

大部分旅遊的開銷,主要就在路費和住宿上。目的地越遠,一般路費就越高,而出行時間越長,住宿費用就越高。當然,這和選擇什麼樣的交通工具和什麼檔次的住宿環境,也有很大關係。

我們先說最重要的住宿。

1979年,我國入境人數已經達到420萬人,但是具備良好資質的對外賓館卻嚴重不足。於是,一批符合國際標準的賓館開始在北上廣興建。

其中最有名的當屬霍英東投資的廣州白天鵝賓館,這是中國第一家五星級賓館,廣州的同學應該都很熟悉。除了是第一家五星級賓館外,白天鵝也是最早對全部市民開放的對外賓館,人人都可以進去喝茶。

白天鵝面向所有人開放,但畢竟大多數人還住不起。在那個年代,人們出去旅遊,最常見的選擇還是招待所。

五一的時候有媒體報道,一些年輕人旅遊,爲了節約費用,選擇睡在海底撈。出過差的應該也知道,有時候沒酒店住的話,網吧和洗浴中心也是能將就的。但這些說起來好像很「特種兵」的地方,條件已經比過去的招待所好不少了。

許多招待所都是按牀位收費,還有上下鋪,衛生間都是公用的,水要自己去打。說起來,和不少學生宿舍有點類似。

即使這樣的招待所,也不是說想住就能住。

在還沒有身份證的時候,想要住宿,就必須出示介紹信。介紹信一般是單位開具,要是沒有介紹信就住店,無法證明自己身份,甚至可能被遣返。

其次出行方面,很自然是綠皮火車了,畢竟沒多少人坐得起飛機。

因爲綠皮火車速度比較慢,去稍微遠一點的地方,可能在火車上一坐就是一兩天。

那時候又沒有手機消磨時間,要麼就是看書,要麼就和坐在旁邊的人打招呼,一羣人可以在車上打打牌,聊聊天。

並且,在異地生活也不是很容易,出發前就要早早備上足夠的糧票,換成全國糧票,這樣才能保證到了目的地有飯吃。

再加上,大部分人很難抽出四五天出去旅遊,所以這還算是一件比較奢侈的事情。所以80年代很多人是出公差的過程裡,順便就在當地城市遊玩一番了。

隨着90年代經濟高速發展,旅遊產業的職責也從賺外匯轉向拉動內需。到了90年,入境外國遊客已經從79年的420萬,增長到了2700多萬,收入也從2億美元增長到28億美元。到了98年,旅遊業已經被明確爲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從外事轉變爲經濟產業。

應該說,我們現在比較熟知的旅遊方式,就是在90年代開始興盛的。無論是交通還是住宿的便利程度,都有了很大提升,經濟上也變得相對寬裕。

而我認爲刺激90年代國內旅遊的一大原因,就是假期。

1995年實行雙休制度後,從 1999 年 10 月 1 日起,每年國慶、春節、「五一」三個假日實行 7 天的連續休假制度,也就是我們這代人最熟悉的「黃金週」。

之所以會被叫做黃金週,也是因爲實施這個休假制度的第二年,2000年的首個五一長假,就有4000多萬人出遊,旅遊收入超 181 億元人民幣。

這也很好理解,在物質條件相對滿足後,阻礙旅遊的其實就是時間。尤其對於家庭旅遊來說,要把一家三口的時間湊到一起,也就只有這樣的長假了。

03

不過我一直以來有一個看法,就是旅遊這件事,其實從來不算便宜。不管一家三口出遊,和同學旅遊還是自己一個人出發,要真想特別舒適,交通、住宿都不是一筆小數目。

就打住宿來說,在旺季,普通賓館一晚200,5天就是1000,在2000年初真不算小開銷了。

所以那時候大家選擇的旅遊目的地,多半也是比較有名、旅遊配套成熟的城市,或者說,課本上提得比較多的城市。比如北京、上海、西安、杭州等等,都是當年的熱門目的地。尤其北京,算是大部分人旅遊的第一站。

我還記得我上小學的時候,但凡放假就能和家裡出去長途旅行的,都是家庭條件相對較好的同學。

對有收入的社會人士來講,旅遊就不便宜,那麼對沒有收入的學生來說,旅遊就更貴了。事實上,在世界範圍內,旅遊對沒掌握社會資源的年輕人而言,都不算「友好」。

這也是「窮遊」這個概念在2000年後開始興起的原因,其中標配就是「青年旅社」。1998年,廣東省旅遊局將 「青年旅舍」這一概念引入國內,成了許多年輕人旅遊住宿的選擇。

「青年旅舍」實在是精準命中年輕人的需求,第一是因爲便宜,第二是大家都是住過學校宿舍的,對青旅的混住不會特別不適應,第三天南海北的年輕人因爲旅行聚在一起,還兼具旅遊搭子功能。

「窮遊」這個概念的流行,核心就是告訴大家,有沒有錢不重要,對於旅行,先出門最重要。其實互聯網初期流行的旅遊網站,幾乎都帶有「窮遊」的標籤。大部分旅行攻略,圍繞的就是如何省錢來進行的。畢竟,當時去看這些攻略的主力人羣,也是年輕人。

04

現在,我們可以聊聊「特種兵旅遊」這件事情了。

開頭我就說過,旅遊這件事,主要關乎錢和時間。而有錢有閒的人,永遠都是極少數。普通人在旅遊時,就是吃的好一點,就住的差一點,跑的景點多一點,休息的時間就少一點。

而對於學生羣體,我說句比較扎心的話,大家不要怪我:恰好就是在最愛玩的年紀,碰上最沒資源的時候。

那想要在有限的時間中,和身邊的朋友,去到更多的地方,那在其他方面的體驗打折,就很正常了。

特種兵旅遊的另一面,其實是基建,還有商業體的巨大成熟。

過去的年輕人不想特種兵旅遊嗎?其實也想,要知道8、90年代,年輕人沒錢,甚至還有扒火車旅遊的。

在我看來,想出去多看看,就是人的天性。正是這種天性,讓你在年輕的時候,可以戰勝許多東西。無論是過去兩天的火車,還是今天餐廳的露宿。

之所以現在能短時間內去這麼多地方,還是因爲高鐵太方便了。我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討論現在客運站越來越少了。而背後的原因,其實就是高鐵和火車的覆蓋率太高。我初中的時候,老師跟我們說以後火車說不定會快到你早上從武漢到長沙去過個早,再回來上學。當時覺得誇張了,現在看也不是沒可能。

像7、80年代上海到蘇州這種一日遊,高鐵就更方便了。

我之前的內容還,這些標準化連鎖酒店的發展,也讓出行變得更加簡單。

所以,我認爲「窮遊」這個狀態沒變,人們想多出去看看,在有限時間內,多「打卡」幾個景點的心態沒變。但是各項基礎設施齊全了,這才造成了所謂的「特種兵旅遊」。

05

關於這種旅遊方式,我看到最多的問題是:這樣旅遊有什麼意義?

最後,我想說一下關於「意義」這個事兒。

我有時候太討厭這個詞了。我仔細回想,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不年輕的,就是做任何事,都要追問意義的時候。

我們成年人的世界彷彿不允許快樂存在,沒有目的性,不帶來某種物質回報的事情,全是沒有意義。

於是我們從小到大都會被反覆追問:

染頭髮有什麼意義?看動畫有什麼意義?讀小說有什麼意義?玩遊戲有什麼意義?

我想起小時候春遊。

你們知道毀掉春遊最好的辦法是什麼嗎?是春遊結束了,你還在回味呢,老師說每個人別忘了交800字的春遊觀後感。

大家的作文套路都差不多,作文裡必須賦予這次春遊獨特的意義。你是來體驗大自然的美好的,你走進這個公園,是來練習比喻句排比句的。你也不能講真話,其實就是可以不上學,可以光明正大出來玩,爲了那口零食開心的。

總之,春遊要是爲了享樂,那是罪大惡極的。結尾還要加上一句:真是一次意義重大的春遊呀!

長大了,好不容易有休假的時間,終於可以和自己同齡人,多出去走走看看。只不過多跑了幾個地方,也沒有礙着誰,還要被詢問這麼旅遊有什麼意義?

老實說,我很羨慕那個短短一個假期,就打卡五嶽的人。因爲我知道我過了會幹這麼「沒意義」事情的時候。

就像是你要把遊戲裡的道具全部收集齊全,爲此不惜翻山越嶺。你說有什麼意義呢?

難道快樂不是意義嗎?

祝大家不必在乎意義,只是每一天都在快樂中度過。

參考資料:

《中國入境旅遊發展報告》

《1979,旅遊成爲一種生活方式》荊楚網

《中國旅遊業經歷的四個主要發展階段》中國青年報

《從招待所到 Airbnb:在中國出行住宿的四十年》思想界

《鄧小平黃山談話實錄:要賣門票,外國人一個價,中國人一價》澎湃新聞

更多精彩內容

關注IC實驗室視頻號

B站:IC實驗室

微博:IC實驗室

公衆號:IC實驗室

全網同名,歡迎來撩?

商業世界的有趣就在這裡。

關注大衆消費,互聯網商業和流行文化,分享拙見與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