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假裝一個廣州人?
食在廣州
早市直落晚市
▲廣式特色早茶蝦餃皇 圖源:視覺中國
長居嶺南,難免要結交一衆當地朋友。同事是地道的老廣,他嘲笑我:“通常西裝革履,打着領帶逛公園的人,肯定是你們北佬。”我當然不能示弱,便回敬:“穿着大衣,趿拉人字拖上街的人,一定是你們南蠻。”“穿涼鞋還穿襪子,一定是北方人。”“穿皮鞋不穿襪子,一定是廣東人。”
諸君莫怪!日常語境中的“北佬”、“南蠻”帶有明顯的貶意。我們混得稔熟,纔會肆無忌憚地“互相傷害”。尋常交情的朋友,請謹慎使用這等字眼,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誤會。
▲廣州早茶一盅兩件 圖源:視覺中國
在外地遊客眼裡,廣東人似乎什麼都吃。有則關於廣東人的笑話,一位外星人造訪地球:北京人說,天上掉下個特務;上海人說,不如辦展覽賺錢;廣東人則興奮得雙眼放光,拿來煲湯吧!從而得出一個結論:北京人都是“朝陽羣衆”,上海人看到了商機,廣東人則什麼都想吃。
▲嘆早茶的廣東人 圖源:視覺中國
不會吃的吃肉,會吃的喝湯
廣東菜也叫粵菜,包括潮汕菜、客家菜和廣府菜,而平常語境所說粵菜,蓋指廣府菜。廣府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唐時即有“南食”之美譽。《廣東新語》曰:“天下之食貨,粵東幾近有之;而粵東之食貨,天下未必盡有也。”珠三角有句話說“食在廣州,廚出鳳城”,第一印象恐怕是“老火靚湯”“生猛海鮮”。
▲製作中的老火靚湯 圖源:視覺中國
“寧可食無菜,不可食無湯。”廣州人的飲食,離不開“老火靚湯”,通常習慣於飯前先喝上一碗半碗。老火靚湯亦稱老火湯、廣府湯,指熬製時間長、火候足、味鮮美的湯食。傳統上使用瓦煲或砂鍋,待水滾開後逐次放入湯料食材,再用文火慢燉二至四小時。這等煲湯方法,多流行於兩廣、海南和福建部分地區,可謂“藥食同源”典範。
煲湯有諸多講究,比熬中藥還複雜。武火文火,先下後下,視材質輕重軟硬各有次序。食材則五花八門,應有盡有。除各種肉類,重點是名目繁多的中藥材,且隨季節變化而變化。當歸、黨蔘、山藥、茯苓、玉竹、百合,甚至南方特有的羅漢果、蟲草花、海底椰、雞骨草、五指毛桃等都能煲出一鍋靚湯。或補血益氣,或生津止渴,或清熱解毒。以至常居廣東的“新客家人”得意地炫耀:“不會吃的吃肉,會吃的喝湯。”
▲廣州靚湯(胡椒燉豬肚) 圖源:視覺中國
老火湯起源於何時?恐怕很難有確切答案。在南越王博物院,就能看到兩千年以前的皇家盛宴,其中有文火老湯、蛇饌、乳豬等。說明至少在南越王時期,廣州人已經懂得煲湯做蛇。劉安《淮南子》載:“越人得蚺蛇以爲上餚。”廣州現在還有蛇宴館,吸引老饕專程來吃。
▲廣州靚湯(冬瓜水鴨湯) 圖源:視覺中國
通常認爲,嶺南地區氣候溼熱,更兼古代食材匱乏,所以毒蟲猛獸、花木草樹,都是廣府先民的果腹之物。經過千餘年的演變,老火湯成爲粵菜的金字招牌。沒有這道例湯,粵菜就失去了靈魂。傳統粵菜館裡,如果肯多花點兒錢,例湯就會換成“燉盅”,尊享“私人定製”服務。我甚至食過一味“蠍子湯”,完整的蠍子漂在湯盅裡,有首尾然。
▲廿四味是廣州人常喝的涼茶之一
圖源:圖蟲創意
與老火湯相應,廣東亦盛產涼茶。十幾年前,廣州滿街都是“黃振龍”“和其正”“徐其修”等涼茶鋪子。涼茶用中藥材熬成,在我看來,等同於中藥湯劑,“茶”只是背了個空名。如患普通感冒或口腔潰瘍,我都會喝上一杯“癍痧”涼茶,是以印象深刻。驀然回首,突然發現傳統涼茶店鋪已經消失殆盡,讓人頗爲感慨。
食得生猛
好吧,有了老火靚湯,還必須要“食得生猛”,也就是“生的、活的、新鮮的”。“生猛”通常與“海鮮”搭配,所謂“生猛海鮮”,是不是眼前出現魚鱉蝦蟹活蹦亂跳的場景?說到“生鮮”,不得不提“魚生”,即生魚片,古稱魚鱠,以新鮮的魚或貝類生切成片,蘸調味料食用。屈大均《廣東新語》雲:“紅肌白理,輕可吹起,薄如蟬翼”,“沃以老繆,和以椒芷,入口冰融”。
▲潮州魚生宴:蝦生、魚生、鹽醃生蟹
圖源:圖蟲創意
“魚生”“蝦生”可謂鮮中極品。因爲置於冰層中的蝦還活着,抽掉蝦腸,蘸取醬料芥末即可入口。但生魚片如處理不當,尤其是淡水魚類,會成爲傳染病的根源。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消費預警指出,生食魚片(海水魚)必須確保食品衛生安全,只有魚肉鮮度極佳,方可以冷食方式消費。
南宋周去非在其《嶺外代答》中說:“深廣及溪峒人,不問鳥獸蟲蛇,無不食之。”今人則演繹爲:“除了地上四條腿的桌子、天上長翅膀的飛機,其他什麼都敢吃。”話又說回來,貪婪無度的口腹之慾有時會惹出大亂子。
相傳早茶源於清朝,
當時佛山有簡陋的“一釐館”,
幾經變遷,廣東人喝早茶蔚然成風,
如今已是“食在廣州”的招牌。
▲著名百年早茶老店陶陶居 圖源:視覺中國
相對重口味的北方菜,嗜麻辣的川湘味,粵菜講究保留食物原汁原味。在外省人看來,就是“清湯寡水”,但廣府人樂此不疲。粵菜裝盤精緻,“顏值”高,價格也高,所以是招待尊貴賓客的首選。燒乳豬、白切雞、燒鵝、叉燒都是傳統粵式筵席上的經典名菜,外地客人不可不嘗。不過我總覺得,廣東人做“青菜”的水平,纔是登峰造極,什麼白灼、蒜茸、上湯、鐵板,不一而足。即使吃慣牛羊肉的塞外之人,也讚不絕口。請注意,這裡的“青菜”,是“綠色葉子菜”的統稱。
除筵席上的傳統“硬菜”,廣州街頭的小吃也不容錯過。牛雜、腸粉、蝦餃、瀨粉、艇仔粥、炒牛河、叉燒包、馬蹄糕、雲吞麪、姜撞奶等廣州名小吃,多出自西關地區。據稱西關是三百多年來廣州美食文化的核心區域,也是廣式點心的發源地,所以有“食在廣州,味在西關”的說法。除西關上下九外,與北京路毗鄰的文明路,也有地道的廣州小吃和甜品。
紅米腸、雲吞麪、蒸雞爪、蒸排骨
圖源:視覺中國
早市直落晚市
如果一個廣東人邀請你喝早茶,千萬不要以爲只是“一杯茶”的人情。名爲“早茶”,當然多在上午進行,其實有“早市”、“晚市”或下午茶。甚至有人從早到晚都泡在茶樓裡,只要“嘆一盅兩件”,即“一杯茶一隻包一上午傾偈”,甚至可以“早市直落晚市”。
▲廣式早茶 圖源:視覺中國
喝茶固然是重頭戲,但點心更爲精緻。上面提到的十大名小吃,自然都在其列。其中蝦餃、蛋撻、叉燒包和幹蒸燒賣,稱廣東茶點的“四大天王”。我獨愛“蝦餃皇”,口碑好點兒的茶樓,從晶瑩剔透的餃子皮外面就能看到鮮蝦仁,是接待外鄉人的“第一天王”。還有一味“鳳爪”,也讓人垂涎。我甚至懷疑,世上一大半雞爪子,都被廣州人吃了。
蝦餃、蛋撻、叉燒包、幹蒸燒賣
圖源:視覺中國
以前的茶樓和酒樓涇渭分明,茶樓並不經營飯市,現在多混在一起開了。茶樓是個聊天交際的場所,生意好的茶樓,從早到晚人聲鼎沸,或談生意、或拉家常、或敘天倫,一幅廣州市井生活百態圖。以茶市起家的陶陶居,早期取白雲山九龍泉水烹茶,其對聯雲:“陶潛善飲,易牙善烹,恰相逢作座中君子;陶侃惜飛,夏禹惜寸,最可惜是杯裡光陰。”要不是題在陶陶居三樓,倒像是和酒徒對話。
除早茶外,廣東還有些名字令外地人費解的美食,如煲仔飯和艇仔粥。“煲仔飯”是以淺底闊口的砂鉢放入食材煲成的一人份快餐,因廣東人稱砂鍋爲“煲仔”而得名。“艇仔粥”則由疍家人所創,最早是在疍家人的小船上售賣的,由此得名。
艇仔粥和煲仔飯
圖源:視覺中國
我見過的最奇絕的餐館要數“蠄蚷”,專吃“癩蛤蟆”。聽起來奇哉怪也,吃天鵝肉也還罷了,連癩蛤蟆都不放過。餐館原開在惠福東路,每次路過,總感覺渾身都起疙瘩。估計生意不好,兩三個月後,關門大吉。
“食得生猛”、“有得飲”,可謂廣州美食的精髓。如今的“食在廣州”,其實還有更深遠的意義。作爲國際化商埠,食客們不用走出廣州城,就能品嚐到全球每個角落的美味。
“中國三峽雜誌”微信公衆號
立足三峽,關注人類家園
報道河流地理與水文化
責編:王旭輝
美編:周伊萌
校對:段海英
審覈:任 紅
來源:《中國三峽》雜誌 2024年第2期 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