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J-37三叉閃電戰機 可短距起降的冷戰鬥士

瑞典的JA-37戰機,「鴨式佈局」的巨大前翼,在當時相當獨特。(圖/瑞典空軍)

戰鬥機威力強大,但是起降的跑道卻很容易在戰爭期間遭受破壞,這一直是冷戰期間,各個空軍煩惱的問題。爲此,瑞典開發了相當獨特的J-37三叉閃電式(Viggen)攻擊戰鬥機,它的獨道設計,放在今日仍有許多參考價值

北歐的瑞典雖爲中立國,但是在冷戰期間仍是傾向西歐,他們也深知,要是美國與蘇聯發生戰事,瑞典也會被波及,因此在1950年代之後,他們自主積極開發適合自己國情需要的戰機,其中「短距起飛」與「公路部署」成爲重點。而J-37三叉閃電式就是在這個要求下而問世的。

在J-37之前,紳寶(Saab,另譯「薩博」)於1955年已經開發出J-35龍式(Draken)戰機,性能相當出色,適合防空攔截作戰,但是在對地攻擊方面比較不足,因此在1960年代中,瑞典空軍又提出綜合戰機計劃,而且希望性能着重於低空,這就是三叉閃電的研發起始。

正因爲以低空作戰爲主,所以三叉閃電的第一種形式被命名爲「AJ-37」,「A」就是指對地攻擊,而「J」是指防空作戰, 「A」在前而「J」在後,就已經表明它是一款攻擊大於空戰機種。紳寶在發展初期請到一名資深的攔管官擔任顧問,他建議在戰機儀表中,可以安裝一具電子地圖,再配合慣性導系統的座標,與資料鍵傳來的目標資料,可使戰機掌握最準確的飛行路線。這樣先進的導航系統在日後的多數戰機都有設計,但三叉閃電是第一個。

從臨時機庫出擊的JA-37,它的垂直尾翼攤平的。(圖/reddit)

三叉閃電更獨特的設計是短距起降能力,不過它與英國的獵鷹戰機(Harrier)的垂直起發不同,它設想的是在最短的跑道距離起飛,爲此,它採用雙三角翼配大型前翼的設計,它的前翼在當年是面積最大的,並且具有升降舵,使它的機鼻指向率在當年相當出色。至於如何縮短降落距離,它安裝了獨特的推力反向器,使它在着陸之後,噴嘴可完全關閉並且逆噴射,成功的使三叉閃電能在降落時,僅需500公尺就完全停止,這樣的性能,使它可以在多數的直線公路上起降。

瑞典軍方也在許多公路的節點上,準備了許多戰備機庫與戰備油庫,一但戰爭爆發,三叉閃電能夠從基地出擊,在完成攻擊後藏身於這些臨時戰備基地,爲了使三叉閃電能躲入臨時基地,它的垂直尾翼居然可以攤平,意味着臨時機庫的出入口只需要4公尺高即可。除此之外,它的維護也相當便利,整備只需周不到20分鐘就可以完成,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瑞典空軍應對攻擊的速度。而它的低空性能,也是同時代戰機最優秀的。

它的武器初期是瑞典制的火箭筴艙和炸彈、Rb 04E反艦巡航飛彈,以及後來的束炸彈發射器。這些武裝使它具有強大的打擊和反艦能力。

由於AJ-37表現出色,之後又有增強防空作戰的JA-37,以及綜合性能的AJS-37(增加了偵察的功能)。

三叉閃電是瑞典特色的先進戰機又一典型例子,該戰機在許多方面都領先於它的時代,前段所說的攻擊/地形跟蹤雷達北約盟國要到龍捲風戰機(Panavia Tornado)問世後才具備。

當然,它也付出了相應的代價,如此快速的出擊時間,會對三叉閃電的機身產生可怕的影響,也就是它的機體壽命較短。但是,冷戰時期的瑞典主事者預計,一但戰爭開始,瑞典的防禦作戰時間並不長,因此機身的壽命成爲次要問題。

幸運的是,美蘇全面熱戰並沒有爆發,三叉閃電平安的存活到退役,它的後續機種是JAS-39獅鷲式(Gripen),機身設計上仍看的到許多三叉閃電的影子,比如巨大的前翼(改成全動式),不過JAS-39省略了複雜的逆噴射設計(起降距離拉長到700公尺),顯然500公尺距離降落,戰機自己倒車重新起飛的絕技,將成絕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