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天下有其一,汾酒在跟誰肉搏
“汾老大”始終忘不了“老大”這兩個字。
中國白酒探花這個位置,覬覦的玩家,向來比狀元和榜眼要多得多。
這其中就包括曾經的汾老大,汾酒。
汾酒在“十四五”期間明確提出,晉升行業第一陣營以及實現“三分天下有其一”目標。
2022年三季報顯示,山西汾酒實現營收221.44億元,同比增長28.32%;歸母淨利潤71.08億元,同比增長45.70%。整體來看,在白酒第一序列中,山西汾酒營收排名有所提升暫列第四,淨利潤則依舊是第五名。
很顯然,汾酒換帥之後,並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
汾酒董事長袁清茂公開表示,“三分天下有其一”是汾酒復興的階段性目標,但不只是銷售收入進入前三,而應該是全方位、高質量的,重要經營管理指標都要進入前三位,同時要帶動整個清香品類成爲白酒市場的快速增長極。
但是,汾酒在前進,其他幾個主要的競爭對手也沒閒着,洋河在努力保持領先優勢,瀘州老窖的目標也是回到行業“第三”。
前有洋河擋道,近有瀘州肉搏,山西汾酒靠什麼來勝出?
汾酒力求保四爭三
白酒探花之爭,洋河、汾酒、瀘州老窖“三強”你追我趕、各顯其能。
從市值上看,2020年7月前,洋河一直領先汾酒和瀘州老窖,同年8月被瀘州老窖反超。2021年開始,汾酒實現逆襲,成爲第三大市值白酒股。
目前三家酒企市值差距不大,汾酒(3223億元)>老窖(2738億元)>洋河(2227億元)。
單從市值來看,過去兩年洋河有點掉隊,市場似乎已經做出選擇,更青睞汾酒和老窖。
從營收和淨利潤角度來看,洋河暫時維持領先地位。
三季報數據顯示,報告期內,洋河、汾酒、瀘州老窖營收分別爲264.83億元、221.44億元、175.25億元,同比增長分別爲20.69%、28.32%、24.20%。
歸母淨利潤方面,洋河、汾酒、瀘州老窖則分別爲90.72億元、71.08億元、82.17億元,同比增長25.78%、45.70%、30.94%。
值得注意的是,洋河增速滯脹面臨瓶頸,而老窖和汾酒卻增長迅猛。
自2015年以來,老窖平均每年維持30%以上的淨利潤增速,汾酒的增速則更高。
2021年汾酒淨利潤增速爲72.56%,今年前三季度歸母淨利潤爲71.08億元,已經超過2021年全年。
目前來看,汾酒高業績增速讓市場給予更高的估值。
從品牌故事來看,汾酒和老窖給自己的定位就是悠久的歷史,着重推1-2款產品,將自己的品牌力拔高,這方面洋河相對吃虧,故事厚度相對不夠。
從高端產品來看,洋河主打夢之藍系列,汾酒主打青花系列,老窖主打國窖1573。
其中,瀘州老窖的國窖1573已經在千元價格帶站穩,成爲“維三”的千元價格帶“百億大單品”;洋河夢之藍定位多元化,有點既要還要的意味,所以夢之藍產品較多(M1、M3、M6、M9),價格區間很大,定位有些模糊;至於青花汾酒,主力產品20、30復興版等增速雖值得肯定,但是目前還沒有實現百億單品目標。
汾酒的故事到底怎麼講?
真正的高端線沒有市場話語權,對於志在“三分天下有其一”是不可取的。
對此,袁清茂說,“中高端價位帶的站位,就是我們必須強起來、立起來的發展線,是讓不得、退不得的生存線,是我們不能丟、也丟不起的陣地線。”
目前,汾酒對於高端產品青花汾酒的產品策略是“高舉高打帶腰部”“抓兩頭,帶中間”。其核心在於抓好青花20的規模性擴張和青花40的價格標杆,帶動青花30的規模化發展。
對此,有業內人士分析稱,山西汾酒有意將青花30復興版打造成自己的超級大單品。
問題來了,長期以來汾酒的主流產品的價位帶一直停留在低端到中端之間,雖然青花汾酒系列在心智培育上做了一定程度的努力,但“高端不高”依舊是消費者對於汾酒的普遍印象。
同時,“清1濃3醬5”普遍認知,讓作爲清香鼻祖的汾酒講不出老酒的故事。
即便青花20、青花30、青花30復興版、青花40、青花50等均有體現陳年老酒調製,但宣傳重點並不在此,依舊是“6000年釀造史、1500年名酒史、800年蒸餾酒史、300年品牌史以及100年國際史,汾酒蟬聯五屆‘中國名酒’稱號”等歷史維度。
據汾酒經銷商介紹,青花系區別核心在口感上,主力產品青花30復興版較之青花20口感更綿密、果香味更濃。但對於普通消費者而言,這並不足以爲“青花高端”買單。
此外,青花汾酒在外觀的差異化並不大,中端、高端長一個樣。汾酒經銷商介紹,外包裝、瓶口設計等是青花汾酒各版本重要區別,但懂行的似乎並不太多。
財報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青花汾酒系列實現銷售收入61億元,同比增長56%,趕超去年全年營收。不出意外的話,青花汾酒系列整體今年有望去碰一碰“百億大單品”的邊緣。
但即便青花汾酒系列今年營銷破百億,但“高端”成色依舊不足;酒周志與多位汾酒經銷商交流後發現,青花汾酒系列銷售最好的依舊是400元-500元價格帶的青花20。
南下戰略面臨投放縮水
除了 高端化的問題 , 汾酒在 大舉擴張 市場的時候 , 反而所見市場費用也讓人有些意外 。
汾酒全國化戰略自2017年開啓執行,“1357+10”戰略即山西本地,1個大本營;京津冀、魯豫、陝蒙等3個傳統優勢市場;江浙滬皖、粵閩瓊、兩湖、東北、西北等5個小板塊;四川、雲南、重慶、廣西、貴州、江西、西藏等7個機會型市場,以及選擇10 個銷售額在5000 萬以上的地級市作爲直屬管理區。
戰略執行後,汾酒業績開啓了加油模式。2017年-2021其業績分別同比增長47.48%、37.06%、25.79%、17.63%及42.75%,歸母淨利潤增速則爲54.01%、56.02%、28.63%、56.39%和72.56%。今年前三季度汾酒業績和歸母淨利潤增速分別爲28.32%和45.70%。
其中,長三角、珠三角,江、浙、滬、皖、粵諸省業績增速明顯。2021年年報顯示,汾酒方市場各區銷售平均增幅高達 60%以上。2022年半年報也顯示,省外市場收入同比增長49.48%。
另據三季報數據顯示,汾酒省內市場和省外市場分別實現銷售收入85.02億元、135.08億元。
汾酒南下戰略成效顯著的背後離不開銷售費用的大量投入,但這種投入在2022年開始有所縮減。
據汾酒半年報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汾酒銷售費用19.39億元,同比下降4.42%,銷售費用率(銷售費用/營業收入)降至12.64%,同比減少4.1個百分點。
其中,汾酒廣告及宣傳費用支出爲13.06億元,較去年同期的14.61億元,下降10.6%。
在19家上市酒企中,僅有山西汾酒和天佑德酒營銷費用縮減。洋河、瀘州老窖等“爭三”對手都正在增加營銷費用支出,甚至“二哥”五糧液的宣傳費用高達42.13億元,同比增長超18%。
在這種背景下,汾酒縮減支出對品牌的自信,還是對渠道的信任。更何況南方渠道是否真正的穩定了?即便南方市場渠道穩定了,新的戰略級的增量市場又在哪呢?縮減投放後汾酒又靠什麼來繼續保持增長呢?
是不是需要一個產區品牌?
十四五末,汾酒要擠進行業前三,實現 “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目標。
對此,有白酒分析師稱,汾酒產品結構升級,目前獲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依然面臨着清香型白酒的品質教育與品類價值提升。
在市場教育層面,汾酒依舊在歷史、工藝、口味等價值維度打轉轉。
歷史上,山西汾酒興於南北朝,是清香型鼻祖,是中國四大名酒之一,拿過巴拿馬金獎,也是首屆國宴用酒;工藝:汾酒大麴十個階段工藝複雜,清茬曲、紅心曲、後火曲等特色大麴是清香型白酒大麴典範;口感:清香型白酒入口柔和、諸味協調、後味甘甜、可塑性強,有更廣泛的飲用場景開拓空間。
而茅臺、瀘州老窖等早就開啓跨界嘗試,“茅臺口味冰激凌、冰鎮國窖1573”等破圈營銷引發90後消費者追捧,在提升文化認同感的同時,加深了對於品牌的認知和忠誠度。
目前,國內白酒市場依然處於“醬香熱”中,清香這幾年的行業佔比雖然從12%提升至15%,但與醬香以倍計的增幅和濃香近50%的佔比來看,大麴清香依舊“火候未到”。
對此,山西證券指出,所謂清香崛起,是由汾酒歷史積累釋放和高速發展造就的,清香型白酒目前未形成品牌陣營和品牌梯隊。
衆所周知,產區對白酒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意味着地理優勢、生態優勢、品質優勢、信譽優勢、集羣優勢和特色優勢。
目前,大麴清香並沒有形成類似赤水河醬香集羣、宜賓濃香產區。
清香型知名企業的星羅棋佈,山西汾酒、牛欄山、紅星、衡水老白乾、江小白、天佑德、黃鶴樓、寶丰、津酒、石花、蒙古王、金門高粱等大清香品類企業之間處於割裂競爭狀態,導致集羣效應尚不明顯,腰部力量尚顯薄弱,聲勢較小。
爲此,山西呂梁市明確提出要打造“清香型白酒生產基地和酒文化旅遊勝地”,圍繞打造全國最大的清香型白酒生產基地,爭取五年內實現白酒產能50萬噸、產量50萬千升、銷售收入500億元的目標。
對於汾酒而言,加快大麴清香產區建設節奏,進而實現品牌整體抱團取暖、競合發展來驅動大麴清香品類壯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