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曬背“大火”!省名中醫鄒旭教你正確打開方式

三伏到,不少人又開始了曬背養生的“療程”。公園裡,草地上,處處可見“曬揹人”。

不過,專家提醒,曬背養生也有講究。什麼人適合曬?何時曬?如何曬?廣東省名中醫、廣東省中醫院重症醫學科大科主任鄒旭教授教你,三伏曬背養生的正確姿勢!

曬太陽對健康有多種益處

不少人一到夏天就整天躲進空調房裡,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間,但也是萬物生長最爲繁茂、自然界陽氣最盛之時。根據中醫學“天人合一”的整體觀理論,此時正是補充人體陽氣、冬病夏治的最佳時間。三伏日適當曬背及四肢,可以通過自然界的旺盛陽氣,達到同氣相求效果。正所謂“一年養陽看春夏,春夏養陽看三伏。”

在現代醫學領域,也有多項研究證明曬太陽的益處。曬太陽除了能促進合成維生素D,促進鈣質吸收,改善免疫系統和睡眠狀況。鄒旭教授表示,適當曬太陽,還能降三高、降低患癌風險。

曬太陽可通過抑制體內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的活性來調節血壓,防止過高或過低。西班牙國立馬拉加大學研究發現,日曬不夠導致的維生素D水平較低,可增加患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的風險。加拿大皇后大學研究表明,青年時期曬夠太陽,乳腺癌風險至少降低17%。《英國醫學雜誌》刊文稱,血漿中維生素D水平與患癌風險呈負相關。

曬太陽會刺激大腦中的松果體,進而調節內分泌系統。直接影響我們的睡眠、心情和免疫力等多個方面。此外,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提高腦細胞的供氧和營養物質供給,有助於緩解抑鬱症、焦慮症等心理問題。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與青島大學附屬市立醫院的一項發表在《英國醫學委員會內科學》上的聯合研究,涵蓋了36萬名年齡在37至73歲之間的非癡呆受試者。結果表明,戶外光照時間與癡呆發病風險呈J型關係,適度的曬太陽可以顯著降低老年癡呆的發生風險。

什麼人適合三伏曬背?四大類!

是否所有人都適合三伏天曬太陽呢?鄒旭教授表示,四類人羣更適合:慢性病患者、心腦血管病高危人羣、亞健康人羣和陽虛、溼氣重人羣。

· 慢性病患者

鄒旭教授表示,慢性病和疑難雜症有着病程綿長、反覆發作的特點,往往會傷及機體陽氣,如心力衰竭、冠心病、心律失常、代謝綜合徵、抑鬱症、阿爾茨海默病、過敏性咳嗽、鼻炎、咽炎、痛經、婦科慢性炎症等,都可以通過曬太陽的方式補充陽氣,達到“春夏養陽”的效果。

一些在冬季容易發生或加重的疾病,通過三伏天曬太陽出汗,益氣溫陽、散寒通絡,從而達到防治冬季易發疾病的目的。

· 心腦血管病高危人羣

許多心腦血管病高危人羣在鄒旭教授的建議下,從日復一日的曬太陽中身體狀況得到改善,預防了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比如尿酸高、血脂高、血糖高、腹部肥胖、體力活動少、壓力大等高危人羣,可以通過曬太陽補充身體的陽氣,加快新陳代謝,起到“未病先防”的作用。

· 亞健康人羣

鄒旭教授解釋,當陽氣受到圍困,人體就會出現“故障”,出現體寒、腰背疼痛、腿疼腿涼抽筋等,曬太陽可以補陽氣、通經絡,促進全身液循環,從而改善身體的亞健康狀態。因此胃腸功能不好、易感冒、又怕冷又怕熱、腰腿怕冷怕風等亞健康人羣,適宜三伏曬背。

國醫大師鄧鐵濤的長壽秘訣之一就是每天曬太陽運動出汗,只有固護陽氣才能百病不生。衰老雖是自然規律,但是通過三伏天曬太陽可以補陽氣,增長人之精神氣血,還可以起到延年益壽的效果。

三伏天曬太陽出汗可以增強身體的自我調節能力,尤其是體溫調節功能與自律神經。很多人都有反饋,越曬太陽反而越不怕熱,冬天也不怕冷了。

· 陽虛、溼氣重人羣

對於畏寒怕冷、四肢不溫、肢體睏倦、精神不振的人羣,特別是伴有舌胖或有齒痕、舌苔厚膩的表現,提示體質爲陽虛、溼氣重的人羣,尤其需要多曬太陽。因爲陽氣不足則產生虛寒、痰溼、瘀血等病理變化,從而引起各種疾病。

陽虛、寒溼體質導致的手腳冰冷、痛經、鼻炎、腹痛、拉肚子、周身睏倦等症狀,在三伏曬太陽後,則會有所改善。

什麼時間曬?三伏日9-11點最佳

頭伏、中伏、末伏這三天都屬庚日,

最佳體驗日期爲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三伏的其他日子次選。三伏庚日爲金,金主肅降,與肺、大腸相應。選擇這三個庚日的巳午未時(也就是上午9點至下午3點)皆可。但小孩、老人、體虛的人最好是曬9點~11點的太陽。少陽之火,可以生“氣”。

每次曬多久?可先曬20-30分鐘,瞭解自己的耐受程度,再看情況加到1小時。曬時最好裸露背部及四肢,直接與太陽光接觸,男士可脫去上衣,女士可以選擇小背心小肚兜。

注意:不要暴曬頭部

鄒旭教授提醒,不要直接暴曬頭部,建議打傘或者用帽子遮擋頭部。飯後建議休息半小時再曬,曬中需及時補充水分。曬太陽之後毛孔打開,最好在陰涼處及時把汗溼的衣服換下來,不可直接吹空調、喝冷飲。

此外,孕期身體情況比較特殊,建議不要隨意擾動氣血。有些人可能會出現對陽光過敏或紫外線不耐受的情況,曬太陽可能會加重他們的症狀,或導致皮膚曬傷、皮膚癌的風險增加。因此,曬太陽時需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和健康需求來適當控制時間和強度。

文 記者 林清清 通訊員 查冠琳圖 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