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了「治大病」,曬背族在三伏天佔領公園

最近看我們00後運動員比賽,每天都是熱血沸騰+振臂高呼,很羨慕當代年輕人的精神狀態,個個行動派,一點不內耗。

賽場外,也有一些年輕人用獨特的應援方式營造奧運氛圍,比如把奧運五環曬到背上。

說到伏天曬背,在這個夏天,火速成爲年輕人的新養生潮流。

他們可以忍受四十度高溫,在大太陽下當「海豹」,從天台、棧道到草坪等戶外區域,約什麼活動項目都不如就地「約曬背」來得性價比之高。

雖然明日立秋,但中伏的熱還在繼續。

三伏天作爲一年中大自然和人體陽氣最旺盛的時候,也是最適合養陽調補的好時節。

中醫認爲陽氣不足則百病生,適當曬曬太陽,可使毛孔張開,扶陽排邪;從現代醫學角度來說,還有助於人體合成維生素D,促進骨骼健康增強免疫力。

不知從何時起,「熱養生」的風吹到了曬背,只需一把遮陽傘、一塊墊子、一片平地即可開始。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愛上了這項「不花錢的養生方式」,更把三伏天視作「養生黃金期」。

關於網絡上的曬背功效,越傳越神,似乎到了「不但能治病,還能治大病」的level,比如10天瘦4斤、治好失眠、驅散陰霾等等。

其實曬背原理與貼三伏貼相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亞健康狀態,但並不是「救命稻草」。

老話講「冬病夏治」,曬背也稱「天灸」,人體腹爲陰、背爲陽,督脈、膀胱經均分佈在後背,其經穴聯絡臟腑,是身體最大的排毒通道,具有升發陽氣的作用。

所以把這種養生方式稱爲「跟太陽借陽氣」或「免費的大自然補藥」一點沒錯。

以前覺得外國人在冬天不怕冷這事,多多少少與「出廠設置」(先天基因)有關,但聯想到他們很喜歡日光浴,是不是歪打正着契合「中式養生」?

除了曬背,他們還會坐熱的石墩子,光腳踩滾燙的沙灘(相當於地灸),從中醫角度來說,這項「後天技能」就很好解釋了。

關於曬背的歷史由來已久,早在清朝慈山居士在《長壽秘訣》就記載過「清晨略進飲食後,如值日晴風定,就南窗下,背日光而坐。」

《列子》所謂「負日之暄也,脊樑得有微暖,能使遍體和暢,日爲太陽之精,其光壯人陽氣,極爲補益。」

雖然曬背風很火,但不適合每個人。

一般而言,平和體質人羣更適合在夏季曬背,中醫講究陰陽平衡,有缺才需要補。比如平時手腳冰涼、怕冷畏寒等虛寒體質人羣,容易腹瀉、反覆感冒,有痛經、哮喘、過敏性鼻炎、風溼關節疼痛的人羣。

以及長期待在空調房內、運動少、愛喝冷飲、代謝差的人羣,尤其是女性,更適合曬背。

如果是溼熱體質,經常上火、大便秘結、煩躁易怒、怕熱喜涼、咽喉腫痛、睡眠不佳,曬背無異於「火上加火」,造成體內實熱更勝,加劇不適症狀。

另外對紫外線敏感、易皮膚過敏人羣,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心功能異常等基礎病患者以及老年人、兒童、孕婦均不推薦,正常曬太陽就行,真的不用刻意曬背。

選擇曬背的時間同樣很重要,通常「趕早不趕晚」,比如早上7-9點或下午15點後都比較適合,儘量避開中午到下午陽光最爲強烈的高溫時段,防止曬傷皮膚。

曬背時長最好不要超過20分鐘,第一次可以先嚐試曬10分鐘,然後再根據自己的接受程度,逐漸增加到30分鐘至1小時,連續曬1周至1個月。

也不必每天都曬,隔一天曬一次即可,這種「細火慢燉」式曬背,溫昇陽氣的效果更好。

曬背需要直接和太陽光接觸,背朝太陽,頭稍低下,脖頸處也要曬到。

男士光背曬比較省事(不過人流密集場合需要注意形象),女士穿件小背心,最好選擇淺色、薄款、寬鬆衣服,坐着或趴在瑜伽墊等墊子上都行。

特別注意曬背不曬頭,頭爲諸陽之會,本身陽氣旺盛,如果不慎曬久了,可能會出現「補過頭」,引發頭暈、失眠等問題,所以爲了避免頭部長時間暴曬,可以戴個帽子矇住頭部。

另外曬背時儘量不塗防曬霜哦,否則會影響溫陽散寒的效果。

曬背受熱後毛孔打開,易受風邪侵襲而感冒。曬後需要在陰涼處及時把汗溼衣服換下來,避免進入有風的環境裡,比如空調房,更不要喝冷飲。

如果感覺口乾舌燥是正常反應,注意補充水分和電解質即可,比如淡鹽水,以免大量流汗引發脫水。

曬前也是,千萬不要空腹曬背,很容易出現低血糖。

其實,曬背會加速血液循環,不亞於做了一場「小運動」,所以建議在餐後半小時再去曬。

衆所周知,因個體差異,有的人在長時間高溫暴曬下,可能會導致中暑等嚴重後果,所以如出現頭暈、噁心、出汗過多、體溫升高、四肢無力等不適症狀,應立即停止曬背,並在陰涼處休息。

永遠記住曬背別盲從,再好的養生方式,都要結合身體情況量力而行啊!

一輩子愛養生的中國人,有去不完的溼氣,補不完的氣血,排不完的毒,上不完的火......

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早早加入養生大軍,他們曬背、泡腳、拍八虛、抱大樹、喝中藥下午茶......

都來說說,在養生這條路上,你做過哪些堅持?認爲最見效的「保健秘籍」是什麼?

撰文/策劃:花非花霧非霧

排版:kiki

監製:GaGa

(PS:圖片來源於weibo、xhs、pinterest)

年輕人不喜歡運動,

卻很喜歡研究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