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品載/習近平慢燉臺味一國兩制

▲習近平在「十九大」談兩岸關係時,仍提「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但這是不得不說的儀式性談話。(圖/視覺中國CFP)

兩個武士各舉劍近距離對峙,如雕塑般文風不動,背景是一輪太陽,從日出、日正當中到日落,至光線朦朧,2個黑影姿態依然。

1971年,臺灣著名導演徐進良拍攝的電影《大寂之劍》,獲得32屆威尼斯影展紀念獎,人物沒有對白,鏡頭只有一個。這部電影呈現的是懾人心扉的生與死,但取決生與死的卻是動與靜。制人於死,固然必須動,免於死則必須靜。沒把握獲勝,誰都不動手,反倒是一份平安。

兩岸關係由揮劍而逐漸露出和平曙光,是因雙方雖劍仍在手,但時間已證明沒有絕對勝利的一方。持續近距離四目相望,收斂兇惡心情,兩岸已過了20多年好日子。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認爲:「兩岸繼續僵持,是最好狀態。」其潛臺詞是,倘若任何一方欲突破僵持,另一方必有迴應,那麼現有的和平狀態便遭破壞。譬如臺灣宣佈獨立北京必然不允,其迴應強度可能是毀滅性的。同理大陸如主動採行武統,臺灣也不會坐以待斃。北京說:「獨立就是統一的開始。」然而,武統也可能是獨立的開始,任何一種情形都必然是個大災難。

不少人對兩岸問題感到不耐煩,主統與主獨者皆有,前者喻爲溫水青蛙」,後者軟硬兼施要蔡政府邁向獨立,有大老更說:「此時不宣佈獨立,更待何時?」這就好像《大寂之劍》的現象,期待雙方或一方揮劍,他們要看到總得有個結果,而徐進良所表現的其實就是「結果」。

維持兩岸和平進而達到和平發展,中共的劍是「一中」,臺灣的劍是「各表」,總其成爲「九二共識」。各表之意本在一中之內,但對「中國」內涵有不同於大陸的解釋。北京本不接受「各表」,但大陸領導人胡錦濤到習近平雖未形諸文字口風已鬆,「以口頭方式表示對自己的主張」及馬習會召開都是證明。

未來會如何?臺灣方面愛說:「臺灣前途由臺灣2,300萬人決定。」但縱貫歷史,400年來有西班牙與荷蘭人佔臺,鄭成功以武力拿下臺灣,日本統治臺灣50年,以及開羅會議決定臺灣迴歸中國,沒有一件事是臺灣人決定的。至於大陸,不能只是亮亮肌肉就可使臺灣「迴歸祖國」,美國這一關她就很難過。大陸有人憎恨臺灣抱美國大腿,臺灣有人對挾北京以自重者反感。但兩者都不能揮劍。自保之道唯賴「各自表述」維持現狀

大陸對蔡英文政府在兩岸關係作爲上的抨擊,是她雖也說「維持現狀」,卻不是馬英九的「維持現狀」,因而不斷要求她回頭。這說明馬英九時代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其實是大陸所要的,蔡英文劍向移動,使大陸不得不移動。

中國的未來、臺灣的未來,自己的努力是一部分,更大部分是不可控制的客觀因素。妄自欲獨立建國或期待大陸直接下手,如此心浮氣躁是將自己推向險境

習近平在「十九大」談兩岸關係,雖仍提「和平統一,一國兩制」,那是他不得不說的儀式性談話,最嚴厲處是「反對臺獨」,他又拍板臺式一國兩制」,這個新詞彙,新上任的國臺辦副主任劉結一解釋爲:「臺灣人現在怎麼樣生活,他們將來可以繼續這樣生活,繼續採取他們喜歡的方式。」這豈不意味,「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北京雖未接受,卻也不反對了嗎?臺灣人,就守住這條線吧!(轉載自2017年11月14日《中國時報》 A14版)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桑品載,自由作家。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論壇歡迎網友參與,投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