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發黑洞」笑到哭!臺動畫《小兒子》改編駱以軍作品 引發男閨蜜取暖
▲臺灣原創動畫《小兒子》第二季搶先看!(影/夢田文創提供)記者林育綾/臺北報導
一般家庭題材爲主的故事多半強調「媽媽」,很少突顯爸爸,其實父親角色常常「心好累」有苦說不出,內心也有豐富的情感卻難以開口表達!夢田文創開發的臺灣動畫《小兒子》改編自作家駱以軍描述自家父子故事的散文作品,其中一段情節是小兒子透過家中的「沙發黑洞」看到另一個宇宙世界,恰好與10日中研院分享人類史上第一個「黑洞影像」事件相呼應,讓許多觀衆看了「笑到哭」,還引發不少「男閨蜜」相互取暖。該動畫第一季播出時造成轟動,第二季也即將在4/13日播出!
▲小兒子動畫粉專也搭上話題,邀粉絲投票喜歡哪個版本的「黑洞」。(圖/翻攝自《小兒子 My Little Boys》粉絲團)
▲臺灣原創動畫《小兒子》裡,主角透過「沙發黑洞」到宇宙探險。(圖/翻攝自粉專《小兒子 My Little Boys》)
臺灣原創動畫《小兒子》由夢田文創開發,執行長蘇麗媚當時挑選駱以軍的同名散文作品,進行故事轉譯並身兼監製,加上導演史明輝及帶領的團隊,一起創作成動畫,第一季播出時造成轟動,至今已入圍及得獎29個影展的好成績,讓臺灣的創作實力被世界更多國家看見。
故事裡的小兒子「阿寧咕」常常和「駱爸鼻」有許多好笑的互動,提到一般的小孩放學都是去補習,或是學鋼琴、拉拉小提琴,但阿寧咕特別愛「拾荒、撿破爛」,甚至在家養螞蟻、蟑螂,其中一段情節是他在沙發挖了一個「黑洞」,透過黑洞看見另一個世界,還用想像力跟家裡的狗端端一起玩宇宙探險。
▲主角小兒子特別愛「拾荒、撿破爛」做出新發明。(圖/翻攝自粉專《小兒子 My Little Boys》)
蘇麗媚說,《小兒子》第二季主題名叫「航向無限」,剛好最近大家都在討論人類史上第一個發現的「黑洞」,那一刻讓她感動得雞皮疙瘩,她認爲小兒子能在「沙發黑洞」看見另一個世界,「這個想像力就是他的超能力,希望這個超能力永遠不會被大人剝奪」是她想做這部作品的起心動念。
她也透露當年自己從管理2千人的媒體公司離開,變成只管家裡2個孩子的媽,一時間真的很難適應也很挫折,「怎麼管2個人反而管不動?」尤其是小孩「硬嘴硬擠」不聽話的時候,後來讀了駱以軍老師的《小兒子》大獲療愈,「他當爸爸這樣都可以了,我也看開了!」
▲蘇麗媚隨身攜帶駱以軍的原着《小兒子》,可以看到她爲了故事轉譯創作,貼上滿滿的標記!(圖/記者林育綾攝)
▲臺灣原創動畫《小兒子》線稿曝光!3分鐘動畫要4323張圖才能完成。(圖/記者林育綾翻攝自The Affairs週刊編集)
《小兒子》動畫的導演與編劇史明輝說,這部動畫光是3分鐘就要製作3個星期,外行人可能會以爲很久,但內行人會知道這樣的效率很驚人,如果以每秒24格來換算,3分鐘就要4323張圖才能完成,還包括要編劇、分鏡、配音、寫動態腳本,才能剪成動畫。
其中扮演「駱爸比」的配音員透露,自己也常常配到笑出來,一邊想像跟小孩的對話,還在心裡事先揣摩鍛鍊,笑說「希望他長大不要那麼會頂嘴。」而主角小兒子的配音員竟然是女生,蔓萱坦承一開始不知道怎麼揣摩角色,後來常常在捷運上觀察小朋友,漸漸明白怎麼詮釋,除了爆笑也有好幾幕感人的情節,讓她「好幾次配到眼眶泛淚,感覺看見小時候的自己,透過小兒子也跟自己的小時候對話。」
難得的是,《小兒子》的動畫團隊成員從製作完第一季後,到了第二季又「全部續約」,成員們不約而同表示,像是大家共同合力完成一個巨大的「夢想」。
▲夢田文創執行長蘇麗媚(左1)、導演史明輝(前排1)與製作團隊。(圖/夢田文創提供)
蘇麗媚希望透過作品來提倡各種「平權」,例如過去曾參與「六城彩虹計劃」;如今的《小兒子》也有性別平權、生命平權意涵在裡頭,所謂性別平權不是隻有強調女性,這部恰好特別注重「父」的角色。
因爲她認爲,以往談家庭的戲劇或故事都是強調母親角色居多,很少注重父親,很多在現實生活中的爸爸也常常「心有苦卻說不出」,揹負社會眼光壓力不敢表達,甚至自嘲「在家做什麼都不對」、「地位相當卑微」。
而《小兒子》的臉書社羣小編也透露,不久前分享一篇「男性也需要閨密」的文章,意外獲得不少網友尤其是男性粉絲的分享。這部動畫剛好可以讓「男閨密」們相互取暖,但其實不分性別、年齡,也不分地域和國家,故事本身的家庭日常、親子關係、童年回憶,都能引起所有人的共鳴!
▲動畫裡有許多「駱爸鼻」與「小兒子」的互動。(圖/翻攝自粉專《小兒子 My Little Boys》)
《小兒子》第二季播出資訊4月13日(六) 中午 12:00, Vidol, 愛奇藝臺灣站, LINE TV4月13日(六) 中午 12:30, 公視4月20日(六) 起,三立都會臺, MY-KIDS TV5月起, MOD卡通199, Hami Video, myVideo, friDay影音, LiTV, 韓國CJENM, 日本C-POP, 全球V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