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營養餐調查:學生稱仍吃臭雞蛋喝過期奶
本站教育頻道綜合訊 據央視經濟半小時報道,2011年10月,國務院決定啓動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從2011年秋季學期起,對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680個縣(市)的農村義務教育學生,按照每人每天3元的標準提供營養膳食補貼,中央財政還專門爲此撥款160億元。然而,這樣一項民心工程啓動後,卻在一些地方接連導致了意想不到的結果。陝西省的商洛地區處於秦嶺山區,所轄的7的區縣都被劃爲陝西省的第一批試點,距離來春季開學已經有兩個月的時間了,那裡孩子們吃上營養午餐了嗎?記者深入山區進行了採訪。
午餐有兩個菜,這一大鍋是用蘿蔔、豆腐做成的燴菜,這個小鍋裡是單做的紅燒肉,一份米飯加燴菜是三塊錢,如果要再加上一份紅燒肉,這頓飯需要花六塊錢。記者做了一個統計,共有70多個孩子來吃午飯,但是花六塊錢加一份紅燒肉的孩子只有兩、三個。
記者看到初中一年級的一名學生,他的飯碗裡只有蘿蔔和豆腐做成的這個燴菜,但看起來他卻吃的津津有味。這位同學告訴記者,他的小學是在20里路以外的村小學就讀,相比起那時,他覺得現在的伙食已經好了很多。
採訪中記者瞭解到,商洛市的多個區縣是國家級貧困縣,農村人均收入4568元。不少學校尤其是山村學校,孩子們的午餐只能是糊湯。
商州區大趙峪辦事處桃園小學校長楊康:我們這裡面羣衆有些還是比較貧窮的,後面有15村學生左右在這兒上學,家長經濟負擔比較重的,所以家長就是說交糧食,他願意交糧食。他們帶的糧食,就是帶的是玉米和小麥,然後我們經過把它加工,給它糊湯,或者麪條之類的。
山陽縣小河口鎮中心學校距離縣城60里路,這裡的孩子來自方圓二三十里的十多個村子。由於離家比較遠,一些低年級的孩子生活還不能自理,就已經開始住校了。一日三餐也需要在學校解決。食堂的兩個大桶裡裝的是酸菜和蘿蔔絲,案板地下是做糊湯用的包穀面,這些就是孩子們平時最常吃的。
在商洛採訪時,當記者詢問這些孩子們最喜歡吃什麼菜?最想吃什麼菜?得到的答案很簡單——土豆絲、黃瓜、菜花、洋芋以及蘿蔔。
今年春節過後,陝西省政府審議並原則通過了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工作方案,將在列入國家試點的43個縣區,推行以提供完整午餐爲主要形式的營養計劃,並在三年內覆蓋全省。按照計劃,商洛所轄的7個縣市都會在今年春節學期開始,實施國家的營養膳食補助計劃,但是記者走訪了商洛的幾個區縣,看到孩子們依然在吃糊湯、土豆和蘿蔔。菜譜和之前沒有什麼改變。商洛縣的營養午餐計劃是如何進行的呢?
記者接連走訪了商洛地區的商州區、丹鳳縣、山陽縣的十幾所小學和中學,發現大部分家長和學生根本不知道有“免費營養餐”和“三元補助”。只有少部分的家長通過電視、報紙上聽說過國家有一個“三元補助”的“營養改善計劃”,但是否已經開始實施?以什麼形式在實施?他們都說不清楚。
在商州區楊峪河鎮初級中學,記者遇到了這位專門負責學生生活的老師,她瞭解的情況如何呢?
商州楊峪河初級中學生活老師:現在還沒有開始實施呢,已經說了幾個月了,有什麼困難。
在商州區大趙峪辦事處桃園小學,一進入食堂就能看到這些新購置的廚櫃、廚具。校長楊康說,去年底,他在報紙和電視上了解到了國家的營養改善計劃,會給每個孩子每天補助三元錢,他就想方設法籌措資金,給食堂配備了這些設施。
商州區大趙峪辦事處桃園小學校長楊康:竈房原來那個櫃子什麼的都是原來沒有的,後來就是說在過年的時候,這學期開始實施午餐改善計劃,把那個竈房裡面的設施都改換了一下,家長來看的時候衛生一點,家長也不放心,要不然一看髒兮兮,好像也不是心裡也不是。去年上學期末的時候我們都召開了一個學生家長會,就把這個政策和學生家長做了一個交流,學生家長是百分之百的滿意,原以爲今年的剛過年就開始實施了,到現在好像快了。
記者:是經費還沒有到咱們這兒,還是政策沒有到咱們這兒?
商州區大趙峪辦事處桃園小學校長楊康:具體我也說不清楚,領導開會的時候快了,具體什麼時候實施我也不知道。
按照教育部和財政部的要求,今年春季開學,各地就要開始在試點區縣實施營養改善計劃,雲南、廣西、貴州等其他中西部省份的營養改善計劃也已經實施了幾個月的時間,商洛作爲陝西的試點縣,爲什麼還沒有開始實施這個政策呢?在商洛所屬的山陽縣,記者找到了縣教育局副局長肖緒成了解情況。
縣教育局副局長肖緒成:去年國務院在全國連片貧困地區實施了一塊之後,我們縣長及時召開了校長會,做了充分的宣傳和安排,首先竈房建設,我們去年冬基本上凡是農村無論是寄宿的,非寄宿制的小學和初中,均把竈房已經建起,我們積極的培訓這個咱們的炊事員。
肖局長介紹,按照中央的政策,“營養改善計劃”覆蓋範圍是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每一個學生,三元錢的補貼要確保學生吃到嘴裡,而不能用作員工工資和硬件設施購置。山陽縣共有351所學校,除了寄宿制的學校有食堂,全縣還有將近一半的學校沒有食堂,爲了能更好的落實“營養改善計劃”,他們已經着手給部分學校建造了食堂。
我們看到,在山陽縣,雖然縣政府正在爲實施“營養改善計劃”做準備,但是卻還沒有真正開始實施。那麼到底是具體實施方案沒有落實到位?還是資金沒有劃撥到位呢?記者來到了山陽縣教育局的上級單位——商洛市教育局。
商洛市教育局:現在省上的會還沒有開。那我介紹這一塊兒情況,就是爲了要說明這個,我們商洛,不光我們商洛,我們全省影響餐計劃還沒有開始實施,現在的方案剛發下來,有關文件剛發下來。
記者:整個山西省都沒有開?
商洛市教育局:應該是,肯定的應該是。
記者在商洛市教育局記者瞭解到,陝西省有關營養改善計劃的文件,3月初才下發到個區縣,而從3月初到現在,已經一個半月過去了,具體實施方案還沒有出來。
按照中央政策,中央財政在春季開學之前劃撥到試點縣,那麼商洛的營養餐計劃沒有開展起來,是不是資金遇到了什麼難題呢?記者隨後趕到了商洛市財政局,這裡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所有關於教育方面的撥款預算都是由教科文科經手的。
商洛市財政局:你說這營養餐計劃這個?對啊。這個事情我知道,但是就是沒有見錢。因爲這個它是一個方案。
記者:補助下來了嗎?
商洛市財政局:沒有。
記者:沒有到咱們?
商洛市財政局:沒有到市上。應該在省裡。
記者:那現在到哪一?
商洛市財政局:應該在上一級。
記者:那您估計這個錢什麼時候能下來。
商洛市財政局:這個不好說。全部是中央的錢,但是現在還是沒有收到。午餐的這個只是各政策,但是沒有資金。具體如果錢來了呢,負責像學校像下面去撥。但是具體的操作還是靠教育部門。
在今年3月2號,陝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下發的《陝西省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工作方案》的文件中,明確指出:從2012年春季學期起,在商州、丹鳳、山陽等43個集中連片特殊貧困縣,推行以午餐爲主要形式的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商洛是財政局的這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國家的營養改善計劃目前在商洛只是一個政策,並沒有看到有資金下撥。那麼作爲省一級的教育主管部門,陝西省教育廳是否掌握“營養改善計劃”的運作情況呢?
陝西省教育廳體委處祝處長:我們現在整個還沒開會,我們本來是要開這個會,就是一個省長和常務省長都忙這個事,這個會一直拖着。
記者:那就是說咱們現在還沒有開始?
祝處長:開始倒是開始了,就是會議沒開,其它的工作都做了,現在這個會議沒開。
記者:方案發給下面了?
祝處長:發給下去了,工作都做好,就是政府會議一開就更好了。
記者:那錢撥下去了嗎?
祝處長:錢都撥下去了。撥到孩子們手裡了。祝處長:事都辦了,就是會議一開就好了,反正儘快了。
記者在基層區、縣調查到關於“營養餐”計劃的實施情況,卻是還沒有開始實施,具體如何實施並不清楚,資金也並沒有下撥到位。但是陝西省教育廳主管“營養改善計劃”落實的體委處相關負責人卻告訴記者,工作已經到位,方案已經下發,錢也已經撥到了孩子們手裡。爲什麼會出現文件精神與和實際行動不同步?爲什麼主管部門的工作人員的回答和記者在基層的調研有出入呢?
按照陝西省教育廳的說法,國家撥款的營養午餐錢款已經都落實到孩子頭上,而一部分聽到消息的學校也已經在積極爲孩子改善伙食作準備。但我們實際調查得知,相當一部分學生都沒有享受過午餐補助,甚至都沒有聽說過。究竟哪個環節出了問題?2011年10月,國務院啓動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撥款160億元,對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680個縣(市)的農村義務教育學生,按照每人每天3元的標準提供營養膳食補貼。在前面的節目中我們看到,陝西商洛縣雖然在第一批試點範圍內,但是到現在爲止,補助資金還沒有劃撥到位。按照規劃,陝西省首批試點覆蓋110萬中小學生,沒人每天3塊錢,一年涉及資金超過了一個億。對這筆資金的劃撥使用情況,我們將會進一步追蹤調查。在採訪時,記者得知,早在2008年,陝西省啓動了“蛋奶工程”,給貧困地區的學生補助營養餐,那麼這個“蛋奶工程”是否已經讓孩子們受益了呢?
在商州區桃園小學的食堂裡,老師正在給孩子們分發雞蛋和牛奶。桃園小學的校長告訴記者,桃園小學的孩子們從2008年9月開始,每天都有一袋牛奶一個雞蛋的營養早餐。每個學生交5毛錢。爲了便於蛋奶的保存,當地教育部門還給學校配備了專門儲存雞蛋和牛奶的冰櫃和保溫箱,蛋奶的加工也有專人負責。但在採訪中記者卻發現,有不少三、四年級的孩子告訴記者,自己之前並不在這所鎮中心學校就讀,而是在村裡的小學唸書,在村裡唸書時,學校的早餐並沒有牛奶和雞蛋。
記者來到丹鳳縣的竹林關鎮,是方圓幾十裡最熱鬧繁華的地方,這個小鎮上的竹林關鎮中學和小學,是整個竹林關鎮面積最大、設施最好、學生最多的兩個學校。那麼這裡的“蛋奶工程”實施情況如何呢?
學生:學校,學校給發蛋奶。
記者:早晨飯呢?
學生:早晨就是雞蛋和奶。
從竹林關鎮出來後,記者沿着秦嶺山脈,翻過了幾座山樑,這個四面環山的學校出現在記者面前,這個小學叫光明下學,同樣屬於竹林關鎮,那麼這個學校的孩子有沒有雞蛋和牛奶補助呢?
記者:這娃早晨在學校能吃飯嗎?
老師:這不能吃。
記者:那這院不給早餐?
老師:嗯。
光明小學,是一所村辦小學,在過去學生最多時有將近200人,老師也有十多個。但是前年,由於山洪爆發,把學校的教學樓摧毀了,現在所有的孩子都只能在這間十多平米的房間裡上課。眼前這位女老師,是這裡唯一的一位老師,她要負責學前班、一年級和二年級,三個不同年級孩子的所有課程。
這位老師告訴記者,自己在山村教了30多年書,這裡的孩子們家庭條件都很困難,但凡家裡條件好一些的,都會去鎮上的學校讀書,這裡的孩子們每天只能吃土豆、蘿蔔,很需要補充營養,但“蛋奶工程”已經實施了好幾年了,這裡的孩子們卻從來沒有發過牛奶和雞蛋。
記者隨後來到了丹鳳縣月日鄉中心學校,這是月日鄉最好的學校,月日鄉也是距離縣城比較近的一個鄉鎮。這裡的蛋奶工程實施情況如何呢?
記者發現有的學校享受蛋奶政策有的不享受,尤其是幾個非常貧困的山村學校,孩子們卻發不到蛋奶。
司機:領導檢查的地方就好,村鎮學校,領導檢查取得多,真正偏遠貧困的地方領導不會去,所以就沒有。
商州區柳家溝村是陝西省劃定的的重點扶貧村,柳家溝希望小學是村裡唯一的一個小學,那麼這個重點扶貧村的孩子享受到了“蛋奶工程”嗎?
記者:學校給發東西嗎?有補助嗎?
學生:不發。
記者:雞蛋有嗎?
學生:沒有。
記者:牛奶呢?
學生:都沒有。
根據陝西省“蛋奶工程”實施方案的要求,農村中小學寄宿學生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是主要援助對象。但記者在調查中發現,“蛋奶工程”在每個地方的鎮中、小學實施得很好,很多條件更艱苦、孩子們更需要的山村卻被忽視。而來自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調查顯示,陝西的“蛋奶工程”還存在很多我們所不知道的內幕。
薛文俊,21世紀教育研究院調研員,去年10月份,他帶領調研組深入到陝西的十多個縣市,對“蛋奶工程”的實施情況、以及當地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膳食情況進行了一次調研。
薛文俊:那麼在我們的調研過程中發現整個實施的蛋奶工程那麼對學生身體素質的方面的影響非常好的,學生身體素質增強了,那麼增強以後上課的注意力集中,對學生的學習成績有了很大的提高,省裡面實施的蛋奶工程減輕了家裡的負擔,同時也減輕了學生的輟學率,那麼這個都是一個很好的促進作用。那麼在實施的過程當中,出現了一些問題,那麼比如說學生蛋奶工程,那麼在長時間實施蛋奶工程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在長時間實施蛋奶工程,吃雞蛋和牛奶同時會衍生厭煩的心理,同樣吃雞蛋,經常吃雞蛋就是煮雞蛋,說現在一些浪費的現象出現,牛奶方面主要一個直來的問題是需要一個保證的,那麼在我們的調研過程當中,也發現一個問題,質量方面的問題,比如是一些地方企業生產的一些牛奶有時候存在一些過期,或者有時候換作一些豆奶來降低學生營養改善的標準。
在陝西調研進行營養改善計劃調研時,薛文俊還通過問卷調查,大面積調查了學生們對於“蛋奶工程”的反饋。
薛文俊:我們有一個開放性的題,就是學生吃到這個雞蛋和牛奶以後,或者這些午餐之後,他對這一些營養項目有一些什麼樣的建議,也反映出了一些問題,比如看這位學生有時牛奶會過期這是一個。那麼這個時候就是說請學校儘量不要給學生髮豆奶,因爲大多數的同學不喜歡喝。那麼有的時候,學校還把學生在喝的時候,會發現一些過期的牛奶放到,或者有的牛奶不夠熱,過程是有的雞蛋就比較破碎了,那麼也放在這一個給學生髮到裡面。
調查問卷中,幾乎所有參與調查的孩子反映,日常蛋奶的來源都是靠學校。我們看到了部分孩子的留言,這位同學寫道:學校有時候把過期的牛奶加入桶中,有的同學不注意就喝。這位同學寫道:希望學校每天能定時發給每一個學生蛋奶,不發過期牛奶,臭雞蛋。這個孩子在留言中寫道:我對學校提供的蛋奶非常不滿意,因爲早上吃的時候很涼,雞蛋有的時候還不熟,我建議學校要誠實,不要爲掙錢騙人,看着是免費,每個學期還是要收幾百塊錢的。在這份問卷調查中,除了調查“蛋奶工程”,也涉及到了午餐情況的調查。
薛文俊:那麼在午餐方面有一部分學生是從家裡帶過來的,也有的時候自己出錢購買的,那麼問卷當中也體現了午餐菜品的種類方面一般是在這兩個答案之間,一個就是每週有一次以上的肉食,一個就是一次也沒有,那麼大多數的問卷我們也進行了統計,就是一次也沒有的這個佔大多數的。
記者:佔大多數,這個比例有多高呢?
薛文俊:這個比例應該有達到一半以上。
最近幾年,國家加大了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投入,從國家的“兩免一補”、三元營養餐政策,到各省實施的的營養改善計劃,給中西部貧困地區的孩子帶來了福音。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認爲,在實施這些補貼和計劃時,最應該確保的是“兩個安全”。
21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一個是監管這個食品安全,不要買那個假冒僞劣的,低質的東西,第二個就是財務安全,保證這些錢真正用到學生身上,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介紹,世界上主要發達國家都十分重視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營養狀況。早在一百年前,英國就開始實行鍼對貧困家庭學生的校園餐計劃,並於1944年立法,規定地方教育部門必須提供學生營養餐。上世紀中葉以來,美國、法國、日本等國也紛紛建立較爲完善的學校供餐計劃,不僅有效地改善了國民身體素質,也快速提升了教育發展水平。印度、巴西等一些發展中國家,也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實施初等教育營養支持計劃,促進了本國義務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目前,我國的營養改善計劃剛剛處於起步階段,那麼如何能確保這些補貼和改善計劃能夠落到實處?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現在教育部的按教育部的要求已經建立了行政化的教育系統的監管,就從教育部領導小組各個縣領導小組和辦公室,到各個學校也要成立這樣的機構,但是僅僅靠那個行政系統內自我監管可能還不夠。我們認爲可能還需要建立一種另外一種監管機制,就是主要由學生家長,學校老師,地方的那個閒雜人士,比如說退休的老幹部,團委,什麼這些機構參與的叫家長委員會,或者該伙食委員會,就是因爲他們對當地的學校監管是可以可持續的,因爲本地人,而且他們有那個厲害相關,有學生家長,B:由學生家長老師社會閒雜人士組成的本土化的監管機制,就是獨立於這個行政系統內的監管之外的另外一種監管機制。
半小時觀察:營養餐到底給誰增加了營養?
從實際情況看,各地由於發展不平衡,農村尤其是邊遠山區的教育保障水平較低、歷史欠賬較多,學生膳食營養得不到保障是一個客觀存在,但現在我們看到國家投入巨資,顯然有信心也有能力徹底改善孩子們的營養狀況。一些政府部門自身沒有能力改善轄區孩子們的生活狀況,但是有了國家政策,一定要保證讓孩子享受到政策,不能讓孩子接受變了味道的愛心工程。這不是能力問題,而是責任的問題。對於資金如何使用,我們希望有更多透明的監督機制出臺,杜絕跑冒滴漏,不能讓民心工程最後變成了唐僧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