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商業航天漸進黃金時代
本報記者 王彩娜
“不管地球達到了怎樣的繁榮,那些沒有太空航行的未來都是黯淡的。”
打造“上海星”“上海箭”,到2025年形成年產50發商業火箭、600顆商業衛星的批量化製造能力,打造8個空間信息產業協同創新特色園區,實現空間信息產業規模超2000億元……上海正在商業航天產業賽道上加速奔跑。
日前發佈的《上海市促進商業航天發展打造空間信息產業高地行動計劃(2023-2025年)》提出,探索星箭一體新模式,構築技術驅動新格局,建設數智製造新高地,開拓應用示範新場景,引領長三角區域空間信息一體化發展,爲航天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商業航天是指按照市場規則配合技術、資金、人才等資源要素,以盈利爲目的的航天活動,主要包括運載火箭、人造衛星、載人航天、深空探測及空間站等方向,正在成爲我國經濟發展極爲重要的新增長極,同時也是推動國家航天及高科技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縱覽我國商業航天產業發展歷程,其實尚不足10年的時間。2015年,國家發改委等部門聯合發佈《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鼓勵民營企業發展商業航天,開啓了中國航天由單一政府主導向政府主導與市場推動相結合的轉變進程。自此,政策、資本、技術、人才源源不斷地涌向商業航天領域,因此2015年也被業界定義爲我國商業航天發展元年。
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15-2021年中國商業航天產業保持着22.3%的平均複合增長率,2022年中國商業航天的市場規模預計突破1.5萬億元,預計2024年將突破2.3萬億元。泰伯智庫預測,在未來十年內商業航天市場容量將達到12萬億元。
《2022年中國商業航天產業投資報告》顯示,2015年以來,國內已註冊並有效經營的商業航天企業數量達到433家,已部署實施商業衛星星座計劃43項,僅2022年就發射商業衛星100顆,同增59顆,覆蓋商業通信、遙感、導航、技術驗證等多個領域。
在需求、政策、資本、技術等因素的驅動下,我國商業航天產業迎來高速發展黃金期,已由基礎製造、產品研發的1.0時代進入應用牽引、市場主導的2.0時代。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商業航天賽道依然具有廣闊的想象空間和重大的戰略意義,商業航天市場主體活力將會競相迸發。
由於商業航天技術輻射面廣、產業帶動力強、關聯產業多、產品附加值高,北京、西安、深圳、上海、武漢、寧波等多個城市紛紛出臺促進商業航天發展相關行動計劃或是配套政策等,加快航天全產業鏈佈局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商業航天產業園區、基地如雨後春筍般在各地涌現。
商業航天產業鏈複雜,涉及環節衆多,政策扶持、服務保障、資源支撐、生態營造缺一不可,上海具備做大做強商業航天產業的基礎。基於產業決策、科研攻關、核心製造等環節優勢明顯,上海市已集聚上海航天動力技術研究所、上海空間推進研究所等科研機構以及一批代表企業,形成閔行上海航天城、浦東衛星互聯網科研基地、臨港衛星製造集聚區、青浦北斗空間信息應用示範區、松江衛星產業基地等,空間信息產業創新能力、技術水平、示範應用都走在全國前列。
正在建設中的“G60星鏈”產業基地更是爲上海增添了不少底氣。據悉,“G60星鏈”將聯合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九城市共同打造衛星互聯網集羣,加快集聚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成爲國際一流衛星研發製造運營標杆示範基地。今年7月,“G60星鏈”實驗衛星完成發射併成功組網,一期將實施1296顆,未來將實現1.2萬顆衛星的組網。
航天產業鏈條紮實而深厚,市場需求強勁而旺盛,產業扶持政策精準而有力……上海正積極擁抱商業航天黃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