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故事丨大模型公司“生死局”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孔海麗、實習生王夏雯 北京報道

“5年後將沒有獨立大模型公司存在。”金沙江創投合夥人朱嘯虎6月21日在創投高峰論壇上的演講中指出:“一線大模型抱大腿,二線已經開始賣身了。”

如朱嘯虎所說,AI大模型行業確實已經進入了洗牌期,各大廠商從“卷研發”走到“卷價格”,希望快速獲取用戶。

5月,“大模型價格屠夫”DeepSeek率先拉響了低價警報,隨後,各大廠商相繼宣佈大模型降價,打響了大模型價格戰。

在大廠商競爭白熱化時,不少初創企業已經面臨關停倒閉的窘境,有的大幅裁員,有的被曝尋求收購,甚至直接破產清算。在商業盈利方面,“價格已經在成本以下了,創業公司沒辦法跟進。”

無論是“燒錢出奇跡”科技巨頭,還是不堪重負的初創企業,拼技術、拼差異性、拼商業化落地,AI大模型的“生死局”已經開始計時。

初創企業生存空間壓縮

5月6日,DeepSeek宣佈開源第二代MoE大模型DeepSeek-V2,模型迭代的同時,將API調用價格直接降至每百萬tokens輸入1元、輸出2元,價格只有GPT-4的百分之一。智譜AI緊隨其後,將入門級GLM-3 TurboGLM-3Turbo調用價格從5元/百萬tokens降低至1元/百萬tokens。

隨後,字節跳動自研豆包大模型正式發佈,真正掀起了降價潮。火山引擎總裁譚待表示:“豆包主力模型在企業市場的定價只有0.0008元/千Tokens,即0.8釐就能處理1500多個漢字,比行業便宜99.3%。”

一週後,阿里、騰訊、百度、科大訊飛紛紛宣佈大模型降價。如阿里雲將Qwen-Long的輸入價格降至0.0005元/千tokens,輸出價格直降90%至0.002元/千tokens;百度智能雲則宣佈文心大模型的兩款主力模型ENIRE Speed、ENIRE Lite免費開放。

相比於科技巨頭的迅猛跟進,初創公司則顯得力不從心。

初創公司原本在技術層面就不具備顯著優勢,其多是憑藉比大廠更爲便宜的大模型API獲取客戶。然而,隨着市場價格下調,這種價格優勢一去不復返,初創企業面臨着更加嚴峻的生存挑戰。

生成式AI公司Tome重建團隊,裁掉59名員工中的20%;美國AI編程公司Replit裁員20%;早於Chat-GPT在AI文本生成方面有所知名度的Jasper AI,在其以15億美元估值融資1.25億美元9個月後,解僱了大量員工;AI語音識別及轉寫創企Deepgram在新一輪裁員的電子郵件中,指出初創公司面臨舉步維艱的融資環境和宏觀經濟挑戰,公司前一年整體表現不佳。

當裁員也無法解決企業資金問題時,“尋求重組與收購”便成了最後的辦法。

Stability AI曾憑開源模型Stable Diffusion掀起AI繪畫熱潮,算是明星AI創企,然而,據報道,其今年第一季度收入不到500萬美元,虧損超3000萬美元,核心研發人員也相繼離職,目前正尋求業務重組,讓公司變得“更可持續”。

由谷歌、Meta研究人員創立的Reka AI,如今也被曝正與美國雲計算巨頭Snowflake洽談收購,後者可能以超10億美元收購Reka AI。

虧損、裁員、“賣身”......初創公司出現這些問題歸根結底是在商業盈利能力不足,投資與收入存在巨大差距。

從行業內投融資情況可見一斑。目前,全球對大模型的投融資都在縮減,投資者逐漸迴歸“理性”。

市場研究機構PitchBook發佈的2024年第一季度全球人工智能(AI)與機器學習領域的最新投融資數據報告顯示,第一季度,全球AI領域共計完成1779筆融資交易,籌集的風險投資總額爲216億美元,交易價值環比下降7.8%,同比下降31.2%。

與此同時,大模型的研發成本居高不下。OpenAI首席執行官塞姆·奧特曼(Sam Altman)曾表示,訓練GPT-4的成本超過1億美元。AI初創公司Anthropic首席執行官達里奧·阿莫迪(Dario Amodei)預測,在2025年和2026年,大模型的訓練成本將接近50億美元或100億美元。而初創企業資金、技術有限,難以應對高昂的成本,在AI投資熱潮趨於理性之後,如何說服投資人,也變得愈加困難。

朱嘯虎甚至警告:“5年後將沒有獨立的大模型公司存在,因爲沒有商業模式,價格已經在成本以下了,創業公司沒辦法跟進。”

“現在有許多大模型公司在競標時越競越低,最後做一單賠一單,都沒有利潤。這種心態導致部分大公司只願支付很低的價格,因此,大模型公司也只能給出折中的方案,達到驚豔效果的寥寥無幾。”零一萬物CEO、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博士指出。

李開復表示,市場價格不斷壓低,連帶縮減了初創企業的盈利空間,其本就在資金儲備上不佔優勢,如今,還需要面對爭奪客戶、對抗競爭對手的重重壓力,着實艱難。

垂直化深耕或爲破局點

對於整個大模型產業而言,百川智能CEO王小川認爲這輪價格戰存在積極的一面:“更多公司、更多人可以用上大模型了,這提高了大模型在中國的普及率。”智譜AI CEO張鵬也表示:“通過創新降低使用成本,也能把中間的成本空間釋放出來當作大家的收益。”

以價格戰兌換AI大模型普及度的同時,企業也需要冷思考。

王小川認爲,“價格戰這一市場競爭,讓企業開始重新認識大模型,並思考自身的競爭優勢,進而決定是否要成爲大模型的供給方,這就過濾掉不適合做大模型的企業,減少了對社會資源的消耗。”大浪淘沙後,留下的是真正能在行業中立足的企業。

對大廠商來講,其資金技術雄厚,當下獲取用戶選擇“賠錢賺吆喝”的模式。“高用戶量的應用商業模式往往是先堆積用戶再找變現模式,所以應用成本一定要很低,試錯難度很大、所需要的投資也更多。”李開復指出。

而初創公司未來如何發展,避免財力耗盡陷入窘境,獵豹移動董事長傅盛指出:“大模型創業公司必須尋找新的商業模式,降價最兇的都是有云服務的大公司,通過大模型來獲取雲客戶,羊毛出在豬身上,降得起。大模型創業公司沒有這樣的生態,必須另尋商業模式。”

或許他們不需要與大廠商競爭低價的底層模型,垂直化亦可成爲初創企業的自救之道。

知名AI創業者Sam Hogan指出,專注於垂直細分領域,真正讓人工智能革命性提高行業生產力的初創公司更值得期待。

Runway專注於圖像生成和藝術創作,在數字藝術和特效製作領域有一席之地;Pika聚焦電商推薦和個性化推薦系統,致力於爲用戶提供更優質的購物和服務體驗。總體看來,這些初創公司的共同特點是,都利用了自身行業優勢,選擇了垂直化賽道。歸根結底,是要從關注價格這一表象,轉向挖掘核心產品優勢。

“犧牲企業短期的成本、虧本做買賣不是正常的商業邏輯,這隻能持續很短的時間。真正長久發展,還是要回歸最終的用戶價值、生產力價值。”智譜AI CEO張鵬指出。

這場價格戰,實際上是大模型產品特性趨同的體現,不僅是對大廠商,還是初創企業,都具有警示意義,需儘快形成差異化,在價格競爭之外,獲得核心技術的突破。“我相信未來的大模型,一定會比現在價格低,並且企業都能獲取利潤,這纔是健康的方式,”面壁智能CEO李大海指出,“這樣千行百業的應用也才能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