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從大S婚變談兩岸未來
旺報社評
兩岸政治紛擾不斷,新聞高潮迭起,但熱度都不如藝人大S和汪小菲的婚變。汪小菲多次毫不留情批評臺灣政治,因而媒體都聚焦在這對夫妻因兩岸文化差異而出現的矛盾,讓這條娛樂新聞充滿了政治味。
頂着知名藝人光環,大S和汪小菲一向以「兩岸模範夫妻」現身,大陸官方有意無意邀請汪小菲參加各類兩岸交流活動,試圖透過其「現身說法」詮釋兩岸「一家親」,軟性包裝硬梆梆的促統。但近年兩岸關係,特別是民間氛圍惡化,也折射在這對夫妻身上,大S在去年大陸爆發疫情時,曾駁斥臺灣反中民粹,遭到獨派網民圍剿,汪小菲對臺灣批評的語氣也到了罵街的地步。
人們往往把人際關係的各種模式代入兩岸關係之中,兩岸婚姻一直是觀察兩岸關係的晴雨表。自40年前兩岸開啓民間交流關係至今,兩岸婚姻已經衍生出三代模式,背後折射出兩岸經濟文化實力變化的縮影。衆所周知第一代兩岸婚姻多半是「陸女臺男」、「陸窮臺富」的搭配,直到今天「陸配」在臺灣仍然是弱勢族羣的代名詞。大S和汪小菲屬於第二代,大陸男生在經濟和地位上都更強勢,但臺灣在文化上還是佔據高點,造就了陸男「暴發戶」與臺女「小清新」之間的反差。
「差異」是兩岸第一代和第二代婚姻的最顯著特徵,這源於兩岸不同制度、社會文化之下,雖然同文同種,但在思維和生活方式、深層次的價值理念上仍存在隔閡乃至衝突。過去的經驗顯示,無論是第一代還是第二代,兩岸婚姻的磨合,往往以一方接受另一方爲結果,否則就會源源不斷產生矛盾。
兩岸婚姻相處模式的演變,本質上是兩岸關係的寫照。大陸領導人曾提出,希望兩岸最終走向心靈契合,而不只是形式上的統一,從兩岸婚姻的經驗中更可以深切體會這一點。兩岸民間在長期隔絕的30年間,曾予以對方淳樸而美好的想像,但開放交流後,差異和矛盾就成爲難以迴避的現實。就像有些兩岸戀情或婚姻,因分歧而不歡而散,不少人也對兩岸關係的未來愈加悲觀。
但不要忘了,這些差異是時代的產物,也是兩岸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同步的結果。固然,兩岸政治制度的差異延續至今,隨着大陸一黨制定型化,未來難有縮小或化解的可能,但在經濟和社會層次,兩岸在過去10年間的差距不僅在持續縮小,更出現了大陸扮演引領角色,臺灣向大陸趨同的跡象,而成爲第三代兩岸婚姻家庭的基本模式。
第三代兩岸家庭,大多是臺灣年輕人在大陸「北漂」或「滬漂」中,找到有緣人而喜結連理,也有一些陸生在臺灣求學喜獲良緣而留下成家,大多數屬於前者。有別於過去兩代,這一代臺灣年輕人選擇更加主動的融入和接受大陸的流行文化和網路世界,例如看陸劇、追陸星,熟練使用微博、淘寶、小紅書和大陸手機遊戲,張口便是大陸網路用語等。
不可否認,這一代臺灣年輕人被貼上了「天然獨」或「太陽花」的標籤,臺灣認同與生俱來,但他們對兩岸關係的思考與前兩代不同,較少受到優越感與體制偏見的主觀干擾,而多來自日常生活印象的累積。新一代在陸臺灣青年繳納社保、用臺胞證乘高鐵、疫情下接受大陸普篩或打疫苗,對大陸有了近距離的觀察及直觀的感受。事實亦證明,大部分在陸臺灣人對大陸體制至少持「批判式接受」的務實態度。
大陸涉臺學者劉國深提出「兩岸間社會」概念,認爲這是兩岸民間共構的產物,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基石。而以第三代兩岸婚姻家庭爲代表的「新生代兩岸橋樑」,就是構成「兩岸間社會」的基本單元。兩岸執政者的政策或許經常與民意脫節,只要有「兩岸間社會」存在,兩岸關係就永遠不會脫鉤。
或許眼下的兩岸民間對立的氛圍令人對「和平」產生焦慮,但如果看到「新生代兩岸橋樑」正悄然成爲兩岸間社會紐帶的主力,就能聽到兩岸民衆心靈契合的前奏已經響起。如何讓更多臺灣年輕人願意到大陸,應是未來大陸對臺政策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