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人心思變 兩岸關係無需悲觀

旺報社評

選前敏感時刻,習近平發表新年講話簡短談及兩岸關係,強調「統一是歷史必然」,並呼籲「兩岸同胞攜手同心」。蔡英文總統次日並未正面迴應,而是強調「兩岸關係要何去何從,最重要的就是要符合民主的原則,以臺灣人的共同意志來做決定」。兩岸互信蕩然無存,但雙方領導人的新年言辭互動,仍可體悟到微妙的迴旋空間,而這正是賴清德所缺的能力。

蔡英文 總統應遵守憲法

無論是新年講話,還是大陸政協新年茶話會,或是不久前召開的毛澤東130週年冥誕座談會,習近平對臺灣「惜字如金」,未對臺發表強硬措辭,應是不願被扭曲爲「介選」。如果習真的想影響臺灣選民,大可以說出「臺灣面臨和平戰爭選擇」、「臺獨與臺海和平水火不容」等重話。習近平並沒有這麼做,他談到「統一是歷史必然」雖屬中共既定立場表述,隱含「兩岸統一是終極目標,並非短期迫切結果」之意,訴諸「兩岸同胞」的感性喊話,也暗示「寄希望於臺灣人民」對臺方針不變。

習近平一連串涉臺表態,與去年11月舊金山拜習會的精神一致:第一,大陸仍然以追求和平統一爲優先選項,武力只限於反獨的層面,《反分裂國家法》限定下的動武條件不變;第二,大陸仍然寄希望於臺灣人民,將繼續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第三,大陸不再着眼於2024選舉結果,而是根據自己的節奏和方式處理兩岸關係、持續對臺發揮主導權。

蔡英文總統在元旦文告後對兩岸議題迴應,沒有「把話說死」。她爲賴清德的「憲法災難說」善後,指身爲總統應該遵守憲法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她對習近平「統一是歷史必然」的表態,只是陳述兩岸關係前途需由臺灣人民決定,站穩民進黨的立場,同時避免刺激對岸。這與賴清德突兀表示希望和習近平共進晚餐在先,卻又大打反中、恐中牌,不惜以踐踏中華民國憲法尊嚴爲代價的輕率態度,形成鮮明對比。

此乃賴清德的問題與風險所在,他無視和否定「戰略模糊」對臺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硬推「戰略清晰」的臺獨路線,其內涵包括:第一,臺灣是主權獨立國家,和中國互不隸屬;第二,中華民國憲法只是掌握權力的工具,憲法「兩岸一中」會給臺灣帶來災難;第三,任何與大陸交往互動,都視爲「走回一中老路」與「投靠威權」;第四,臺獨是臺灣社會共識,將臺灣人民作爲抵禦對岸武力反臺獨的肉盾。

賴清德 臺獨美夢被制衡

舊金山拜習會上,美中雙方在臺海議題上雖然各說各話,但背後蘊含「戰略模糊」的默契。美中經歷過去4年的對抗與妥協,在臺海問題上又回到新的平衡點,那就是「戰略威懾」與「戰略模糊」並重的路線:大陸對臺獨維持「戰略威懾」,同時維持不設統一時間表、尊重臺方以中華民國表述一中(參照去年馬英九大陸行)的「戰略模糊」;華府協助臺灣對大陸維持「戰略威懾」,同時維持不認可臺灣爲主權國家、不支持臺獨的「戰略模糊」。這就是葛來儀等美方三位權威學者投書,建議民進黨凍獨的脈絡。

賴清德拋棄「戰略模糊」,臺灣多數民意顯然不認同、不樂見,纔會有超過6成選民不希望賴清德當選。大陸如何冷靜看待選後局勢,繼續保持定力,以「戰略模糊」維持臺海和平穩定,就成爲重中之重。若賴清德勉強以低票當選,大陸更應增強對臺灣人民推動兩岸和平、融合的信心,採取更開放、更創新的思維,直接與臺灣人民對話,鼓勵臺灣社會形成對賴清德臺獨路線的強大制衡,臺獨只能成爲這位「務實工作者」的美夢。

臺灣人民親眼見證過去8年來,美中關係從「激烈對抗」到「恢復對話」,兩岸關係從「民粹主導」到「理性迴歸」,超過6成民意認同臺灣應該扮演美中溝通橋樑、亞太區域情勢的「緩衝區」的角色。從這個角度看,「政黨輪替」已經無足輕重,「人心思變」纔是未來兩岸和平發展的主要動力,這都得益於兩岸關係至今仍擁有「戰略模糊」的寶貴空間,讓臺灣人民自行深入思考、自行做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