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嘉慶要求英國使團行三跪九叩之禮──未酬邦國中興之58(朱偉嶽)
英國外交官阿美士德曾於1816年代表英國率團訪華,然而清廷與英國雙方因爲在禮節上出現分歧,結果使團未能謁見嘉慶帝。(圖/取自網路)
馬戛爾尼使團雖鎩羽而離開中國,但清廷安排英使團,經京杭大運河往杭州等地參觀,遊歷中國東部之後,抵達廣州,兩廣總督在廣州送行。而後使團在澳門停留了約3個多月,就地瞭解葡萄牙人如何經營澳門,並看中了澳門對面那個半荒島香港後,於公元1794(乾隆59)年3月17日離開中國,海上走了約半年,在仝年9月6日回到英國樸次茅斯軍港。馬戛爾尼的隨員安德遜說:
「我們的整個故事只有3句話:我們進入北京時像乞丐;在那裡居留時像囚犯;離開時則像小偷。」
這些形容,是表面所見。馬戛爾尼在大陸巡行5個多月,接觸到皇帝、中央及地方官員,見聞了不少政治、軍事、社會實情,深感中國的平民百姓,生活辛勞,知識不足,官吏不積極做事,一般看不到兵丁,正是前文提到農業社會結構粗簡,組織寬鬆的特性。故馬戛爾尼總結稱:清朝帝國實乃虛有其表,不過是一個泥足巨人,只要輕輕一抵,就可以把他打倒在地。
馬戛爾尼繼續說:清政府的政策跟自負有關,它想凌駕於各國之上,但目光短淺,只知防止人民進步…,當我們每天都在文化藝術和科學領域前進時,他們實際上正在變爲半野蠻人;馬戛爾尼像是要學蒙古人說南宋爲蠻子國一樣,說清朝也是蠻子國了。
馬戛爾尼回到英國後,副史史旦東於公元1801年(清嘉慶6)去世,一時無合適的出使人選,加以英國捲入了和拿破崙的戰爭,直到1815年(清嘉慶20)維也納會議後,歐洲恢復和平,英國立即決定再派阿美士德(Lord Amherst)來華,商談貿易及推廣口岸等事。
公元1816年(嘉慶21),阿美士德使團先抵達天津,跪叩禮節問題隨之而再現。嘉慶要求阿美士德至圓明園宮門附近,預習三跪九叩瞻覲之禮,阿美士德仍然不從。嘉慶認爲「中國爲天下共主,豈能如此侮慢倨傲?」,立即下令將阿美士德使團驅逐出國,請問這阿美士德特使和英國上下,會高興嗎?而清廷上下,以乾隆爲代表的說詞是:「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在那個時代,這話雖是實情,可惜對蠻夷國的瞭解,僅停留在太表面的物質層次了。
從公元1736年(乾隆元)年 至公元1833(清道光13)年約百年間,英國對華貿易一直有大量逆差(即入超),而且英國在18世紀開始實行金本位制,而中國則以白銀作爲貨幣,故對華貿易需以銀兩折算,英國要從其他歐洲國家購入白銀,金銀一買一賣之間,損失也不小;加以清廷並不重視國際貿易,稅率及海關的管理十分粗陋,而兩次派特使前來希望作和平談判;都以灰頭土臉的失敗告終。
逆差嚴重的英國,很難接受閉門不談的對待;而中國呢,那代表中國的清朝嘉慶皇帝,也對英國使團的大不敬感到難以容忍,嘉慶皇帝甚至有意中斷與英國的貿易和來往。就在這兩看相厭的情況下,相互刁難仇視,爲雙方的戰爭埋下伏筆。
(作者爲前中科院第二所資深研究員)
【未完待續,朱偉嶽專欄每週日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