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蔣介石不願內戰──蔣毛功過蓋棺難定之5(蔣世安)

毛澤東與蔣中正1946年在重慶會面。(合衆國際社攝)

由於內戰對中國和執政的國民黨絕對不利,故「委曲求全」,以求避免內戰。相對而言,對於革命、亟圖推翻國民黨政權取而代之的共產黨,則有其需要。毛澤東看準了蔣的這一「盲點」,在日本宣佈投降的前一天,即曰:「蔣要放手發動內戰,也有許多困難。」但毛氏必欲將內戰責任,歸諸蔣氏,硬說蔣要內戰。

故同一天,毛在延安《解放日報》發表〈蔣介石在挑動內戰〉一文指出:「對於蔣介石發動內戰的陰謀,我黨所採取的方針是一貫的,這就是堅決反對內戰,不贊成內戰,要阻止內戰。」與此同時,毛又指示所屬:在蘇聯參戰,日本投降之時,「應乘機擴大地區,奪取武器,奪取小城市,發動羣衆,準備內戰。」

蔣則深知內戰對其不利,認爲「如有萬一轉機,絕不願冒此艱危,使人民再受戰亂苦痛;而國內經濟與幣制狀況,如再兵連禍結,社會將起不安,共匪更可乘機煽動矣。」因此,蔣在日本宣佈投降之時,即曾3次電邀毛澤東來渝商談。故有1945年8月28日至10月10日重慶會談,蔣毛握手的一幕。

但由於兩方地位和力量之差距,對於和的需求,各不相同。蔣的需求是軍令、政令的統一。毛之需求,是其已控制的地區,求其合法化。前者是要改變現狀,做到實質的統一;後者是先斬後奏,造成事實,維持形式的統一。兩者需求雖異,但是亦爲和解的良機。因爲國方此時居於優勢,需要和平;共方處於弱勢,要求條件不高,且在史達林壓力下,故其提出的條件,只限於地方政權,較之後來的政治協商的條件,寬鬆多了。

政治協商是在美國駐華特使馬歇爾將軍對蔣的壓力下,作成的決議,除了承認中共重慶會談所要求的地方政權外,且接受共方更大的加碼。其中最大的加碼:政治協商會議就是共方所堅持的黨派會議,其所決議的擴大政府組織案,實即聯合政府;亦即毛澤東的《論聯合政府》的路線,是中共長期的奮鬥目標。此案在重慶會談時,共方爲求妥協,根本未提。在政協提出並被接受。所以蔣曰:「政治協商會議中所決議各事,其實皆已逾越其(中共)所希冀者矣。」

蔣作此重大讓步原因,是希望國民代表大會能夠順利開成,並使共軍改編爲國軍。更重要的,是爲換取和平,實現政協所通過的《和平建國綱領》,達到「全國力量在蔣主席領導之下,團結一致,建設統一、自由、民主之新中國。」但這些希望,均告落空。此亦蔣之失算也。

(作者爲文史工作者)

【未完待續,蔣世安專欄每週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