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熱愛中國的林邁可與李效黎夫婦(李慶平)

林邁可李效黎夫婦一家。(中時資料庫,摘自網路)

1930年代初期,西方國家爲數很少的菁英份子,懷着左傾的理想投入協助中共在中國大陸的茁壯,他們的事蹟在那個時代,是一頁傳奇,不可思議。

1975年我奉派到美京華府,從事聯繫華僑和留學生學者工作,因緣際會結識了由香港來美的僑領李俊祺、張立儀夫婦,非常投緣結爲好友。立儀來自臺北,她母親張李異琨也是女中豪傑,她中英俱佳,在臺灣曾經在1950年代,擔任俞鴻鈞行政院長的機要秘書,當時和女兒女婿同住,也在馬利蘭大學教中文,我每造訪,相談甚歡。

75年底,有次李異琨女士介紹她的一位早年在北平燕京大學的同學李效黎和我認識,因爲談得來,她又引薦夫婿林邁可爵士(Lord Michael Lindsay),他那時正在華府美利堅大學教書,是我政大外交系巫和怡學長就讀該校博士班的教授。我後來和他們也結爲好友,經常到他們家拜訪請益,後來才知道,林邁可和李效黎夫婦正是中共在延安時代,就不計一切投入協助的洋朋友。

林邁可是英國人,祖父是歷史學家,父親是牛津大學學院院長,上院議員。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林邁可接受北平燕京大學司徒雷登校長聘請擔任經濟學老師,他從加拿大溫哥華坐船,與白求恩醫師同船(後也成爲抗戰時期延安紅區重要外國友人),到天津,再轉北平。

1938年國共第二次合作,原共軍改爲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林邁可利用外藉身分,爲中共在香港大量購買無線電通訊器材和藥品。他的學生李效黎在他身邊幫忙,後來結爲夫妻,開了燕京大學中國學生嫁給外國教授的首例。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變,林邁可離開北平,到冀中任丘去見呂正操司令,1942年春赴山西五臺山會晤聶榮臻司令,併到山西武鄉磚壁村會晤八路軍朱德總司令,協助八路軍建立電臺,得到熱情款待,李效黎則是當英文老師,並與中共軍方建立良好關係。1942年他在聶榮臻司令駐地任通訊部技術顧問,給八路軍技術員講授無線電工程課程。

1945年5月林邁可夫婦扺達延安,和毛澤東,朱德見面,被聘爲中共十八集團軍通訊部之無線電總顧問,抗戰勝利後,1945年10月林邁可夫婦經重慶、印度返回英國定居。林邁可後來繼承爵位,李效黎也成爲一位華裔貴族夫人,卻一點也不改她的布衣簡樸形相與性格。

李效黎年輕時即充滿血性,思想左傾,1934年在山西發動反對國家考試罷課,被山西省政府列入黑名單,1937年她由山西逃到北平,在燕京就學,她的經濟學導師老師就是林邁可教授,在他身邊當助手,暗助中共。她爲人直爽,果斷大氣,她曾送我一本她寫的書《再見延安》,我看了很多遍,書中所敘延安情況,很有參考價值。

中共稱林邁可是「中國人民永誌不忘的朋友」,但是他們夫婦也是對朋友有錯直言不諱的箴友。1975年我與他們交談的時候,他們非常反感中共在「文化大革命」中的作爲,對中國大陸情況常有嚴厲的批判。雖然熱愛中國,也支持中共,林邁可在紅區工作時,已經表現了他那種英國紳士的冷靜的批評態度,1944年他即曾對中共高幹贈送他所撰「延安哪裡有缺點」的論着,直言不諱他的看法。

林邁可爲晉察冀軍區無線電技術高級訓練班學員授課(新華社)

1979年北京與華府建交,1月1日華府有一場華僑與留學生舉辦的支持中華民國的大遊行,天寒地凍,白髮蒼蒼的林邁可夫婦竟然也來參加了,可見他們那時的政治立場。

但是林邁可夫婦對中國人民的熱愛關切,不分兩岸。1976年中國大陸正值多事之秋,東北流星雨,周恩來、朱德、毛澤東相繼去逝。7月28日在河北唐山、豐南發生七級以上地震,新聞被封鎖,外界雖然關心,真象無從得知,也沒辦法幫助救災。

9月的一天,我到林邁可家拜訪,李效黎在後院拔菜,準備下廚。林邁可拿出一封剛收到的中文信給我,要我幫他翻譯內容。

我拆封一看,赫然是一件中共內部的紅頭文件,是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革命委員會抗震救災三級幹部會議的學習材料,原件是1976年8月6日印發,有「內部文件,注意保存」的字樣。

在這項文件中,透露出唐山大地震,「初步統計,唐山市、豐南地區等重災區,死亡65萬5237人,重傷急救7萬9000多人,不同程度輕傷的約有70多萬人。」

這是7月8日以後,外界首次看到的正式有關災情的文件。傷亡如此慘重,真是駭人聽聞,我爲林邁可教授翻譯以後,向他請求,文件借閱3天,以供進一步的研判。

經他同意以後,這份文件我影印3份,其中一分送駐美大使館,一份送臺北,另一份自行保存。在臺北方面研判爲真後,轉送駐紐約新聞處陸以正處長,翻譯成英文投稿《紐約時報》刊載,美國華文的《世界日報》隨即在嗝日頭版頭條刊登,震驚世人和僑界,促起廣泛的關懷卻愛莫能助。我到現在還記得林邁可教授得悉地震災情後,那樣急切想方設法,希望能幫得上忙的激情。

李效黎在80年代及90年代初,因大陸改革開放,常回北京,1994年林邁可教授過世後,她在北京住了很長一段時間,2010年,她在華府離世,結束一生精采的際遇。

(前海基會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