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三次長沙會戰 中日戰爭轉捩點──得中原者得天下(八)

位於長沙的陸軍第七十三軍抗戰陣亡將士公墓。(新華社資料照片)

第二條,就是從宜昌仰攻三峽。這是日本人最先考慮的方案,從淞滬戰爭開始,當日本人被國軍牽着鼻子不得已改由北向南爲由東向西開始,日本人就認爲,只要沿着長江逆流而上,到達宜昌,從宜昌攻入三峽,就可以直取重慶。更河況當時,國軍的水軍已經全軍覆沒,日本人已經完全掌握了長江水道的控制權,有了這條黃金水道,日本人可以從上海調兵,沿水路直接把軍隊和武器彈藥運到宜昌。但日本人顯然低估了三峽的防禦功能,更何況國民政府在三峽兩岸部署了重兵,日本人在宜昌打了幾仗後,發現要從這裡打入重慶只能是白白浪費生命,更何況日本人已經兵力不足了,於是就放棄了這一條路線,轉而尋求第三條路線。

第三條路線到底有沒有呢?還真有,日本人也找着了。日本人發現,如果由岳陽往南,先佔領湖南,再由湖南沿湘桂鐵路南下進入廣西佔領桂林,繼而佔領柳州,柳州這裡正好有一條黔桂鐵路直通貴州的都勻,而都勻離貴陽僅咫尺之遙,一旦進入雲貴高原,就可以由貴州進入四川。

湘桂鐵路和黔桂鐵路都是戰時搶修的鐵路,主要目的是爲了突破日本人的封鎖。在日本人控制了長江沿線後,緊接着控制了中國沿海線,中國的戰略物資只能通過陸地運進來,這其中最主要的通道就是廣西到越南的陸路,以及雲南到緬甸的滇緬公路。但湘桂鐵路和黔桂鐵路修通後,日本人首先看到了戰機,準備沿這兩條鐵路打到貴陽。

從秦始皇統一中國開始,到後來漢武帝征討西南,以及三國時諸葛亮平定南中,都是從四川進入雲貴,這條道路已經存在了兩千多年。反過來,從雲貴居高臨下,進入四川更容易。具體來說,從雲貴高原去往四川有兩條路:一條走貴陽往北,過畢節,沿赤水河而下,到達四川盆地的瀘州;另一條,從昆明出發,沿普渡河進入金沙江,再沿金沙江而下,到達四川盆地的宜賓。瀘州和宜賓都在長江邊上,而且在重慶的上游,從這裡既可以進入四川腹地,更可以順江而下取重慶。

所以在抗日戰爭時期,貴陽就是重慶的南大門,如果貴陽有失,重慶難保。日本人選擇這條路,雖然有點繞,但不遠也不險,再加上武漢、岳陽都在日本人手上,打下湖南就和湖北連成一片,後勤補給也不是問題,於是日本人轉而向南,直逼長沙。

三次長沙會戰是中日戰爭的轉捩點。在武漢、南昌相繼失守之後,長沙成了屏障整個中國大後方的前站,從1939年9月到1944年8月,日本人集結兵力,先後四次對長沙發動攻擊。其中前三次中國取勝,這是中日開戰以來,中國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極大地鼓舞了中國軍隊的士氣,打破了日本人不可戰勝的神話,也極大地挫傷了日本人的銳氣。也正是在長沙會戰之時,日本的傷亡比例開始超過中國。

與此同時,日本人轟炸了美國位於夏威夷的珍珠港,美國被迫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中國的盟友。(待續)